韦素丽
美好,是人及教育的本质追求。作为一所新建学校,舜苑学校小学部将“向美而行,作之不止”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他们向上、善美,谱写了校园里一曲曲动人、和美的乐章。
一、明规范、定标准、固流程,一所新学校从无序走向有序
舜苑学校小学部2016年建校,教师流动性大、近一半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源、学校管理无序等是这所新建学校面临的难题。“统一思想,标准立校,文化引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校长李兴燕说。在全员的集思广益和专家的指导论证下,学校确立了“向美而行,作之不止”的办学理念,指引学校向前发展,引领师生积极行动。
2019年,学校制订了三年发展规划。作为新建校,更注重从规范做起,明规范、定标准、固流程。从班主任一日常规到作业布置,从教师常规到班级管理标准,学校都做了明确要求,告诉师生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如学校制订《舜苑学校小学部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济南市市中区舜苑学校小学部班级每日作业量调控表》《济南市市中区舜苑学校小学部作业设计与批改评价统计表》《济南市市中区舜苑学校小学部教师备课评价统计表》等等。此外,还将教师的教学常规流程固定为“制订周教学计划—按照计划上课—每周随堂检测2次—每周教研活动反馈检测情况”,将教研活动流程规范为“教师自己解读教材—教研组集体研讨—学科主任把关试讲—不少于3次的空讲—教师呈现研讨课—教师集体评课教研—教研活动呈现教学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等,让老师严格执行。
“我们学校每周的教研时间雷打不动,精心研读教材、深入研磨课堂、项目研究深度研讨……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的教研内容。”数学教师王允美说。
“学校也非常注重教学常规要求等的学习,让我们严格落实实践。”新教师韩梦说,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她认真对待教学常规工作,备课本中每课时都有二次备课甚至多次备课的痕迹,这也让她取得了教学上的快速进步,短短1年时间,就在区新教师展示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学校把教学行为、班主任管理、教研活动等固化为流程,把规范意识强化到每一个环节,通过明规范、定标准、固流程,让每一位老师真正做到了教学有计划、落实有方向、质量有保障,也让学校的发展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目前,学校的班级数已由2016年9月的1个班发展到2020年9月的12个班;教师队伍从3位固定教师和3位交流教师,发展到2020年的30位固定教师和3位交流教师;学生来源上,2020年本学区内学生已占生源的90%左右。
二、缩短青年教师适应期,激发教师向美而行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工作上的幸福感来自专业的不断成长。作为舜苑学校小学部的领头人,李兴燕校长也在不断思考:“虽然是新建學校,但是学生的成长不能等,学校的发展不能止步,所以青年教师的适应期一定要最短化。”她和领导班子也在用实际行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帮助教师向美而行,收获超越自我价值的幸福感。
“1234”策略就是学校为青年教师量身打造的助推器。学校将培育德行、专业并进的教师团队作为一项核心工作,通过制订专题规划、制订标准和流程,构建课堂、课题、课程“三课一体”以及阅读、教研、培训、项目研究四条实施路径,助力教师成长。
对于学校的这些做法,入职一年就获得区新教师展示课一等奖的周晓雯最有发言权:“学校对于新教师的培养机制成就了我。读书交流活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扎实教研、研讨问询,深度学习专家引领等,让我每天都以愉悦、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每一次的活动都冲击着我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专业态度的提升,是教学严谨的追求。”
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研的根基也在课堂。学校通过固化教研时间,以研讨课为抓手,让每位教师都经历“备—研—磨”的环节。学科教学中,通过聚焦微专题,教研组老师们一起做研究,带领新老师自主解决教育教学重点问题,提升个人素养。项目研究中,通过“案例研究—课堂研讨—专家把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教学改革掷地有声,落地有根。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给予年轻教师丰富的外出培训机会,让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一学年中,我一共参加了近20次校外培训,包括家校共育、班级管理等主题讲座,教材习题解析的交流会,观摩名师课堂,内容丰富,干货满满。”新教师韩梦说。同时,学校根据老师们的需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培训。沉浸式学习,跨学科交流,让教师在实践中“循证医课”,构建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碰撞的课堂。
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这些无疑大大拓展了青年教师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师学习的层次和理论水平,缩短了新教师的成长期,让教师不断充盈、完成蜕变。
6名教师在全国教师创新教育说课活动中获一、二等奖;5名教师在市区“一师一优”比赛中获奖;2名教师获区“新苗教师”;3名教师获市区“优秀班主任”;仅本学期就有1位教师荣获区电教融合课一等奖,1位教师在区“走青春路,作育花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3位新教师在区新教师课堂评比中全部荣获一等奖。
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王念强说:“学校要发展,必须依靠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必须用实际行动引导每位教师,从单一争做业务能手,向追求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和富有幸福感的多元和谐方向发展。”舜苑学校小学部努力营造“助人成长,自觉成长”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将生长的积极状态转化成了持续的工作样态。
三、共美课程,用美好温润每一个儿童
在王允美老师手机里有一段这样的视频,一个学生正在对着小黑板有模有样地讲解一道数学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他现在的样子让人丝毫想象不到,他曾经是个思维能力比较弱、内向害羞的孩子,上课基本上不说话,还经常走神,学习非常吃力。王允美老师说,二年级时注意到了这个孩子,有一次特意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了他,他站起来胆怯地回答了问题,却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从那以后,他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越来越自信,期末时成绩也从原来的80分提高到了98.5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少年啦!”
坚定地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方向,去面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大概是每一位舜苑学校小学部老师最朴素、最真诚的想法。
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能力,学校老师在聚焦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地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力”共美課程体系(如下图):学力课程注重学科素养的均衡发展,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活力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依托学科拓展课程,为底色增加亮色;实力课程就是实践性课程,连接学校与社会、未来,让学生从“校园生活”走向“生活世界”。
“4+X·530”阅读模式就是周进老师为学生设计的活力课程之一。“阅读能提升幸福感、精神愉悦感。学校一直努力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坚持全校阅读、全员阅读。但是学生的阅读量较少,没有老师的带动,靠学生自觉阅读效果并没有那么好。”于是,周老师的班本阅读课程应运而生。
每学期挑选4本师生共读书目和X本学生自主选择书籍,这样既有教师的引领示范,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空间;每学期举行5次读书交流会,开学第一周交流假期共读书目,每月最后一周阅读课交流当月共读书目;每天30分钟亲子阅读,保证课外阅读时间和质量。学校每学期还会举办“悦读”好榜样、舜苑小书迷、最美朗读者等评选活动,吸引学生“打卡”每天的阅读。
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以及每学期班级总阅读量400余本、人均阅读量10余本,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在校每天精神饱满、自信阳光;家庭读书氛围日渐浓厚,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家长也纷纷为学校的阅读课程点赞。
阅读可以养心,运动则可以健体。除了常规体育活动,学校还设计了“动之乐”体育课程,聘请专业足球教练员,开设了快乐足球普惠性课程。目前,足球活动已成为活跃在舜苑操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作为区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舜苑学校围绕“共美课程”体系,研发了校本劳动课程。“家务小达人”PBL项目的开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校园责任课程”则让学生以主人公身份参与到校园建设中;创园生长课程中,学生带着智慧的创意,不仅解决了劳动中出现的问题,更是让教育发生,让成长可见,让梦想发光。
“通过小帮手技能、小主人责任、小农夫情怀、小工匠精神等,学生拥有了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能力,培养了责任意识,也落实了学校‘向美而行,作之不止’的育人目标。”学校教学部主任米蕴说,“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探索,开发更多适合孩子、让孩子幸福成长的美好课程。”
虽然是一所新建学校,教师梯队才刚刚形成,教研力量还相对稚嫩,课程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但是今日积蓄力量,明日终会厚积薄发。舜苑师生已将“向美而行,作之不止”内化于心,外显为追求美好的有力行动。李兴燕校长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坚持用自我更新的工作态度践行学校的育人理念,带领教师团队向着更好的自己不断迈进,我们学校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