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娟
[摘 要] 传统的生物教学十分重视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思路。生命教育是教学的途径,生命观念是教学的目标,通过生命教育实现生命观念的培养,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教学契机,把握教学机会,以让生物学科知识更好地与生命教育相融合。只要做到这一点,生命教育就可以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生物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指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生命教育
纵观生物学科教学的发展,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人们对生物教学的理解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今天的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如何通过生物学科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值得教师思考。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中,第一要素就是生命观念。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应当成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思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进一步地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
在笔者看来,生命教育是教学的途径,生命观念是教学的目标,通过生命教育来实现生命观念的培养,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教学契机,把握教学机会,让生物学科知识更好地与生命教育相匹配。只要做到这一点,生命教育就可以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教学為例,进行了探究与思索。
一、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教育的意蕴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原有生物教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如上文所述,生物学科教学中有着生命教育的优秀传统,但是要注意的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生命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一种教学愿景。理论上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与实际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形成了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矛盾。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审视这一矛盾,可以发现生物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本应获得各方重视,但现实的多个因素制约着生物课程的开展,从而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渗透。本文重点阐述的是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实现生命教育的主题,暂不对当下的教学实际进行阐述与分析,只谈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应有意蕴理解。
一是生物学科与生命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有好多知识都与生命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生命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人与绿色植物、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等,这种联系是直接、天然的。生命教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命机制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生命,让学生超越自然生命的层面,走向对生命的真正理解,这也正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生命观念。
二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指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致力于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之下,又衍生出包括生命观念在内的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生命教育旨在“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都与核心素养的要求“浑然天成”,这就保证了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命教育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生命教育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生命教育,要求教师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贯穿生命教育,让教师成为“心灵捕手”,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进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内容中,人教版教材通过有趣的设计,给学生呈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画面:聪明的乌鸦在吃坚果的时候,通常会将坚果衔到高处,然后扔下来摔碎。如果坚果过于坚硬,乌鸦还会衔着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等汽车过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碾碎。
基于这一素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乌鸦为什么会这么聪明呢?乌鸦的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生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这些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乌鸦外,还有哪些动物具备这种学习技能?动物有哪些行为是先天的,哪些行为是后天的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次提出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之初,学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联系着后面的一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一并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自主思考,一边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探究,实现这一目标,即从知识建构的角度,认识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行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学习性行为。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动物有哪些行为,然后进行归类,以此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形成体系。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学生可以认识到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为了自然生命的延续,而动物的学习性行为,可以理解为动物通过自身的遗传因素,在具体的环境中,将生活经验与学习结合起来而获得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让动物的生存能力更强,生活质量更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像乌鸦这样的动物,能够表现出具体的学习行为,这是一种基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进化,那么,人类作为最智慧的动物,又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联想到身边的人,想到自己,以某些学生的话说:“我们总不能不如一只乌鸦。”这样的心理,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内心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认识,这样的认识可以奠定学生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生命教育的这种境界,可以让学生真正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
三、生命教育是核心素养的应有内涵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价值最直接的体验,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仅可以体现在促进学生建构生物学科知识上,还可以体现在学生对自身的自省、对生活的态度上。在上面的例子中,笔者在一开始教学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有部分学生开始有意无意地将乌鸦与人进行比较,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人类才会学习,有些动物的学习其实只是机械地模仿,比如鹦鹉学舌。所以当学生在看到乌鸦这个例子的时候,他们非常感兴趣,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也就为生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更多的学生开始产生相关的认识,抓住这个教学契机,笔者提出了上述延伸问题,学生也自然地进行了思考,于是生命教育的大门就打开了,学生形成的好多认识,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就让学生真正建立了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关认识。
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应当成为核心素养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生物学科教学在面对会考等评价时,也要超越对考试的认识,真正将生命教育作为学科教学的一条主要线索。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军.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6(9):40-41.
[2]魏菊萍.浅论制约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开展的因素[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28+32.
[3]任海燕.初中生物学学习负迁移的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J].中学生物教学,2018(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