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莺
摘 要 中國古典诗词语言精粹简练、意境幽深隽永,能够为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也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如果能将古诗词素材资源加以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在高中作文中,巧妙灵活地化用古典诗词,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内容和语言形式,提升作文的思想境界。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探索在作文中应用古典诗词的途径,并指导学生运用古典诗词素材的技法,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这种方法,以增加作文的文化厚度,提升作文的文采和思想境界。
关键词 高中作文;古典诗词;运用技法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明确指出:“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古典诗词作为素材,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能够迅速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增加文章语言的韵律感,并使作文的行文结构拥有多姿多彩的变幻形式。恰当地引用、仿用古黄诗词,可以展现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控能力,亦可以体现出学生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增加提高作文评定等级的可能性。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教授学生运用诗词素材来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诗词拟定作文标题、引用诗词论证观点和化用诗词表达情感等写作手段,提升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古典诗词素材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规避运用古典诗词素材时可能出现的误区,避免学生因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古典诗词造成作文丢分的情况发生。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背诵记忆古典诗词、仿写古典诗词和运用古典诗词素材的训练,使学生积淀丰厚的诗词素材和写作经验,为考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引用诗词作为标题,抓住阅读者的目光
阅读文章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标题。“题好文一半”,一个好的作文标题能够提升阅卷老师对于作文的初始印象分,并使读者对于文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兴趣,无形之中提升了作文的可读性。化用诗词作为作文的标题,分为直接引用与巧妙化用,二者都能使高考作文的标题充满文化气息,迅速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
直接引用诗句作为标题并非简单地将一句诗词抄在标题处即可。教师需要让学生总览文章大意,思考自己作文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精神,再在自己的诗词储备库中寻找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诗词进行引用。例如,2015年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标题,就直接引用了晏殊《浣溪沙》中的诗句,这句诗的本意是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归檐,可以引申为看见了相似的场景。在《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文中,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留在文章中的思想个性和独有的观点,不会随着文章体式和描写手段的转换而发生改变,在阅读同一个人的作品时,“似曾相识”的不仅是文章的语言文字,还有表达出的精神和价值观。当结合作文整体来看《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作文题目,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妙的诗词引用手段。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巧妙引用准确的诗词作为作文标题,以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巧妙引用诗词作为高考作文的标题,不仅展现了考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斟词酌句的文学水平,也
使作文凭借精悍短小、韵律优美的标题为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在题记中使用诗词,点题并揭示主旨
题记作为作文中独立成段的一部分,通常由凝练的语句构成。一个好的题记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和先声夺人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储备各类具有哲理和禅趣的诗词,以便运用到高考作文的题记之中,起到出其不意的显著效果。
例如,2018年辽宁省高考优秀作文《换一扇窗子,你会看得更远》,考生在题记中直接引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该诗颇具辩证的哲理思维,展示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风景,能够收获不同体验的人生哲理,这与高考作文题目中传达出的“打开另一扇窗子,可以拥有不一样美丽景色”的中心思想极为契合。《题西林壁》是学生在小学时期学习过的一首大家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的古典诗词,或许正是因为过于常见,学生往往不能深入挖掘此类诗词深厚的哲学思想,也不屑于在作文中运用这些看似浅显的诗词,这无疑会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写作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剖析诗词背后的深意,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入对诗词精神境界的思考上,以训练学生选取合适的诗词写作题记的能力。
三、作文开篇化用诗词,展示非凡才华个性
我们向来提倡文章结构要“凤头猪肚豹尾”。作文开头须开门见山、直点文章的主题,短小精悍而又不乏引人深思的内涵。但是,学生过度追求短小精悍的开头,可能在较短的篇幅中无法将自己的思想表述得清楚完整,使阅卷老师在阅读时陷入云里雾里的状态,不知考生所云何物。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优秀的以古典诗词开篇的高考作文范文,使学生明白行文结构不一定要拘泥于传统的“凤头猪肚豹尾”模式,只要拥有精彩的内容并具备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一样可以展现自我非凡的才华与独特的个性。
在高考优秀作文《万象人生坚守自我》中,作者开篇引用了唐诗宋词和现代诗歌中描写离别的诗句,于工整的排比中显示出诗词层层叠进的独特气势,使文章不仅展现出“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的悠远磅礴意境,更蕴含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柔缱绻。这样在作文中引用三句以上诗词的方法被称为“博用”,不仅体现出结构语势一致性的美感,也使作文段落的内容更为充实和丰富。教师要教会学生积累同一主题的诗句,并组织训练学生博用诗词写作高考作文的能力,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写作问题,使其能够在作文开篇通过组织使用诗词素材,奠定全文具有丰富文学素养的行文基调。
四、仿写翻新古典诗词,展示作文新颖独特的魅力
古人有言:学习写作文章,首先模仿的是语言文字;层次较高者学习文章的含义,并用自己的方式将高雅的意蕴表达出来;层次最高者能够学习到文章的精神境界,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精妙的加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格调。教师需要使学生成为层次最高的仿写者,意味着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作文中运用到诗词素材的含义和精神,并能够融会贯通地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相结合,写出全新的内涵与创意。
语文教師可以选取碎片化的词语作为话题写作的主题,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训练化用古诗词的能力。例如,当选取“选择”为话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某一人物的选择,及其选择背后体现出的精神来完成写作。如学生选择“屈原”为描写对象,并结合其所吟唱的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化用写为“在众人皆醉得麻木之时,你选择了独自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劣世道中,你选择清白地生活。你毫不留恋地褪去了锦衣华裳,穿着用荷叶制成的衣服在世间游走歌唱。当你被逐出京城时,你毫无犹豫地选择了投身进入汨罗江汹涌的波涛。”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灵活地截取诗词中的某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和扩充,不仅能够迅速建立起一幅磅礴美丽的画卷,而且可以使作文的内容紧密贴合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与情感表达,极大地扩充了文章的内涵。
仿写和翻新古诗词,在作文中再现诗词表达的情景和意境,学生不愁没有可举的事例和可写的作文内容。利用化用诗词的方法,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在高考作文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思维与古人的诗句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综上所述,作文的品类有三六九等,作文的语言也可以有平淡、有精彩,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学习引路人的作用,指导学生在作文中灵活地运用古典诗词。在标题中引用诗词,能够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提升作文的初始印象分;在题记中引用诗词,可以鞭辟入里地揭示作文的主题和内涵,开门见山
地引出作文内容,且不易偏题;先声夺人地在作文开篇博用诗词,不仅能够奠定整篇文章磅礴悠远的气势,还会使文章语言富有诗意和文采,读来令人觉得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最后,仿写并翻新使用诗词素材,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运用诗词装饰文章内容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剖析作文的结构和应用诗词的技巧,使学生在高考作文的语言描写上汲取古诗词的精华,获得阅卷时的优势。
古诗词的引用对于作文来说,文章质量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借助古诗词,这样会使整个情感的抒发更加精致巧妙。古诗词还可以对我们的辩证思维培养有一定的帮助,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走进思维的死胡同。但是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地方是可以使文章增强精气神,放大优点,精炼语句,从而提升文章的整体气质。中华五千年的古典诗词积淀,诗篇浩如烟海,我们穷极一生也不可能领悟全部的意思,所以在作文练习中,要精选诗词,合理地应用,学习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最后体现在作文里,实现古典诗词在高中作文中学习运用的真正目的。
[作者通联:福建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育人的三种途径,它们是共同守护孩子成长的三个支撑。如果用树的结构来比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枝叶。树根深埋在泥土之下,看不到却非常重要。树根所吸收的水分和营养决定了一棵树的高度和广度,树根的吸纳能力和伸展能力就如同家庭给予孩子的教养和能够为孩子提供的资源。孩子有时候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孩子的心性和品格就能看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和实践者给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赋予了很高的权重,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认为,带来孩子学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背景差异,相关文献更是汗牛充栋。
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树根,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枝叶。一棵树能否在物种聚集的丛林中找到一席之地,依赖于其树干能否把枝叶向上送到有更多阳光的地方,一棵树的枝叶覆盖越广,越能吸收更多阳光,越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更多自然能量转化为生命力量。枝叶覆盖广就如同教育中给予孩子更宽阔的视野,让他们能够体认多元的社会,就越能培养具有博大心胸和弘毅格局的孩子,孩子就能成长地更好。
树干是非常重要的连接根和叶的组织,是养分传输的载体,是把枝叶送到阳光之下的支撑,这就如同教育中,学校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是儿童生活和形成社会性发展的场所,是社会资源作用于教育的载体,也是学生对世界形成认识和判断的辅助者。登高才能望远,树干越高,枝叶就越少受到其他植物的遮蔽,越能有效地吸收能量。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根、茎、叶其实是不能独立发展的,需要相互协同。学校和家庭共同塑造了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获得的能力,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协同。特别是家校之间需要合作。当学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与家庭中的父母亲属成为合作伙伴,他们将为发展儿童的社交能力、情感情绪和学术能力创造机会。
教育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公共性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扮演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角色。即使没有从事教师职业,大多数人也会在育儿的岁月中积累一些教育者的经验。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教育也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需要敬畏的学科,教师是一个典型的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家长的认知也需要不断迭代。所以,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协作而不是冲突;要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要多碰撞、交流、深度参与,而不是像两条平行线,互不干扰。实践告诉我们,家庭的很多焦虑以及学校管理成本的增加都是源于家校之间不协同。
但是,家庭和学校存在不同的立场,家庭强调孩子个人从中获得的成长,而学校除了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还要关注群体的效应。二者的伙伴关系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校共育的重点是家庭、学校与社区三者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三者通过沟通形成对人的培养;家校共育的难点是家长和学校是否有一致的价值认同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家校共育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家长、老师、学生共同的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在共同学习中解决问题。
(范皑皑,《光明日报》2021年07月27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