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 “重复”的叙事技巧在经典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往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而且能帮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式,注重“重复”的叙事特点,进而有效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构。本文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选取的《石门阵》一文,谈一谈“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重构小说类文本的内容。
关键词 “重复”叙事;小说;内容重构
阅读是读者、文本、作者三者之间产生心灵交流的过程。接受美学指出文本是读者进行再创造,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学体式,它运用虚构的笔法,建立多元的与他人交流的场域,进而拓展多元的含义空间。在这其中,作者往往采用“重复”的叙事来增加故事的曲折性、人物的丰富性、主旨的深刻性。
“重复”叙事是在文学作品中把要叙述的内容多次进行叙述。它一般包括事件的重复、话语的重复等,这种手法拓展了作品的结构,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在现代小说和经典的影视作品中,“重复”叙事往往被成功地加以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叙事学理论,引导学生抓住“重复”的叙事技巧,帮助学生构建小说的阅读图式,重构小说阅读内容。下面,笔者从2021年新高考语文试卷I中选取的《石门阵》这篇小说说开去,具体从结构、描写、语言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重复”的叙事技巧在小说类文本中的具体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一、抓住结构重复,体悟叙事张力
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在情节结构上采用重复的手法。在反复出现相类似的情节中,强化作品的典型的结构方式,从而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傳统小说《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三打”的结构,看似“重复”,实则让小说情节更加地厚重饱满。
首先,画出小说情节图,发现“重复”。经典的作品往往在情节设置上跌宕起伏,“重复”的叙事技巧也隐藏其中。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理清故事情节,绘制情节脉络图,从而发现“重复”的手法,体会作品结构的跌宕起伏。比如,2021年新高考I卷《石门阵》延续了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阿城的小说《赵一曼》的命题方式,两篇作品同属于革命文化主题的作品。但是这篇小说比《赵一曼》的叙事技巧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整篇小说作者采用了一种“套中套”的结构模式。小说运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采用分层讲述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在考试过程中,考生需要画出情节图,理清大故事、小故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故事:王木匠讲故事——石门阵摆退鬼子兵;小故事:胡老三的口说故事——农民救国击退日本鬼子。小说大故事取材于小故事,小故事暗藏在大故事之中。同时,小说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在叙事结构上又多次重复事件。具体如下:王木匠将《三国》石门阵(引子)——王木匠百姓击退日本鬼子,胡老三叙述“苏家峪、洪子店木门被烧”。由此,从开篇的设置故事悬念,到主体部分延展跌宕,再到结尾处重复之语,小说运用重复叙事的技巧,让故事更加真实,情节更加起伏跌宕。
其次,体悟重复的结构的延宕效果。小说为了
拉长故事的节奏,往往故意采用“重复”的手法,放缓故事的叙述速度,增加故事内涵的深度。《石门阵》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人物都相对来说较为简单,通过一个平民人物王木匠讲述众人布阵退却日本兵的故事。由于采用了“重复”的叙事技巧,作品在阅读上显出了波澜起伏,彰显了叙事的力度。比如,作品没有直接叙述“石门阵”的故事,而从《三国演义》说起,有效地延宕了故事情节;主体部分穿插胡老三讲述的故事,拖延了小说情节的高潮;结尾处不直接说百姓众志成城、齐心合力抗敌,而是重复王木匠的手,细化了故事的枝节。这些“重复”的情节设置,故弄玄虚,强化了故事的前奏,遮蔽了作品直白的价值取向。这种艺术手法在课内文本中也常常出现,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重复的艺术结构,体悟出作品背后的深层内涵。比如,《祝福》中通过三种形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让故事情节不断递增、高潮迭起。具体表现为:1.“我”讲祥林嫂的故事;2.卫老婆子讲祥林嫂的故事;3.祥林嫂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三者之间不断地交叉,内容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让情节在跌宕起伏中向前发展。
二、抓住描写重复,丰富叙事内容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在人物的刻画中反复使用“重复”,增加人物的典型性,丰富文中的叙事内容。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的重复,细细品味,体悟作品的精妙。
首先,抓住人物描写“重复”,体悟人物的神韵。小说作品往往借助典型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作品的深意。在这当中,作者一般会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运用“重复”的描写,来突显人物。《石门阵》这篇小说无论是个体“王木匠”,还是群体的“听众”,作者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重复”的描写。比如:
1.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2.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可见,这两处描写看似“重复”描写王木匠的“手”,但是存在典型的差异。学生需要根据两处“重复”描写,找出在文本中的具体位置,从而落实它们的艺术效果。通读作品,学生可以得知:第一处意在交代王木匠的身份,描写用笔很简,重点是表现王木匠的“手巧”,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故事的真实性。第二处重在指出王木匠这双手不仅仅是干木匠手艺的,更重要是还可以保家卫国,从而升华主题,使小说意味深长。同时,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还多次描写了听众听故事的面孔,具体如下:
说到了这里……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可见,作者重复描写众人的面孔,故意从故事叙述中淡出。这些都是为了舒缓故事的节奏,为叙述故事蓄势。比如,《边城》中二老对翠翠说的“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喊救命”;《祝福》中鲁四老爷“皱眉”的行为;《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两次对“读书”问题的回答等,都采用了此类手法。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重复”,学会分析其艺术效果,同时学会巧妙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注重意象“重复”,开掘叙事深度
所谓的“意象”重复是指在作品中多次涉及意象,进而构成作品的线索。经典的作品往往赋予意象以特殊的含义,从而达到突显作品主题的作用。在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善于捕捉“重复”的意象,抽丝剥茧,剖析出内涵。
紧扣“重复”意象,体悟深层意。文学作品中多次使用“重复”的意象,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独具匠心地创造。在阅读中,教师需要抓住“重复”意象,求同存异,体悟深层的意蕴。《石门阵》中多出现“石门”这一意象,凸显出小说的主题。学生可以需要梳理出文中重复的门,分门归类,进而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含义。具体为:家门→以石门阵方式来斗争→保大门(国门)。作品中反复出现“门”,由家门到国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彰显出人民坚决抗日的家国情怀。重复的意象让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密,主旨更加多元化。
同样,“重复”的意象在经典小说中经常被使用。《边城》中多次出现“虎耳草”这一意象;《百合花》中多次出现那条绣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重复”意象,分析其在叙事深度、叙事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作为高考中常见的考查文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叙事学理论,系统梳理并且掌握小说叙事的特色,从而全面地解读作品。
[作者通联:江苏高邮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