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明
(信阳农林学院 财经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金课”概念。同年11月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提出了“金课”的建设标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战略大问题。“两性一度”是金课建设的共性标准。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时,“两性一度”的内涵应是有区别的,即“个性”。金课建设标准先行,标准是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衡量建设成效的依据。结合实际将“两性一度”标准具体化,使其可操作化和目标化,是金课建设的关键所在。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管理者和管理活动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管理理论、基本概念、原理较为抽象,管理实践非常灵活,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每种方法的应用“度”的不同结果差异明显。确定管理学金课标准应充分考虑其现实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
课程目标高阶性首先体现在素质目标高阶性。管理学课程素质目标不仅是培养管理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更要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明确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二是知识目标高阶性。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最新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教材的知识。三是能力目标高阶性。不仅是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创新:包括采用多形式的互动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一是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变单一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景-陶冶式”“示范-模仿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二是变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政治性、时代性和前沿性,将思政元素融于知识传授中,突破教材限制,拓展课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多学科融合、跨专业融合、多课程融合,将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
教学方法创新: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的基础上运用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让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挑战度即给学生“科学增负”,让学生通过刻苦努力获得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程教学目标高阶性是否达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成效需要通过课程考核来检验。要变一张试卷考核为全过程考核、多元化考核,突出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将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考核内容,让学生加大学习投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考核学生课堂内外学习情况,让学生“忙起来”,学习效果“实起来”。
本文以信阳农林学院审计学专业为例,对管理学课程金课教学设计进行探讨。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总学时48学时。
知识目标为学生了解管理理论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主要流派的代表性观点;理解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职能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技术方法。能力目标为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管理问题;具备决策与计划、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与沟通、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等职业能力;具备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素质目标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培育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1]。
教材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教材共十六章,知识点多,以培养中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将其整合为六个知识单元,重点教授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内涵和实施方法,培养决策与计划、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与沟通、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等关键职业能力。教材还在管理导论部分增加“管理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点。
表1 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一本科生,学生逻辑思维较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较好,积极活跃,希望展现个人能力和风采。不足之处是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一般,习惯于“被安排”,学习方法单一,惯于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足。
基于学情分析,课堂教学选择BOPPPS教学法。BOPPPS在教学理念上,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按照认知规律,设定清晰、具有可检性的目标,便于学生评估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参与式教学,力求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创造新思维[2]。这些与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导言(Bridge-in):以新闻视频图片、管理案例、管理故事方式导出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了解行业领域政策、法规,关注行业企业发展。
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教师明确列出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目标应该清晰、具有可检性且有难易差别。如知识点“领导权力的来源”,低阶目标为能够准确陈述领导权力的5种来源和内涵;中阶目标为能够辨别案例资料中领导权力的来源;高阶目标为能够辨别实践中领导权力的来源,并分析其合理性。
前测(Pre-assessment):教师利用雨课堂、学习通、问卷星等开展随堂测试,了解本次课学生准备知识(前面章节知识)掌握情况和本次课学生预习情况。选择线上方式开展前测的原因一是检测可以覆盖全部学生,而课堂提问覆盖面非常有限;二是反馈及时,现场可以得到学生回答情况的数据,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在讲清概念、重点、难点等主要知识点后,让学生采用个人报告、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效果远远好于被动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等素养[3]。
管理学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挑战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可以将案例分析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案例准备。课前1~2天线上发放案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二是小组讨论。课堂上组内讨论,形成分析结果,确定发言人。三是小组汇报。小组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评价。教师指导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四是教师总结。教师不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分析进行归纳和拓展。
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角色扮演热情非常高,相比较于案例分析,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展示时间和发挥空间。如在讲解“人员配备”中招聘这一知识点时,课前要求组内学生预设公司发布招聘启事,然后撰写求职简历,课上进行模拟面试,教师结合“面试”情况从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学生角度分别进行知识拓展。如从管理者角度拓展如何从简历中发现问题并提问,从学生角度拓展求职简历中常见问题、求职面试的着装和礼仪、回答问题的思路等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选聘人员时品德和能力哪个更重要”等问题。
后测(Post-assessment):后测的目的是验收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测验、做习题、汇报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即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总结(Summary):教师总结本次课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先让学生总结,多人进行补充,然后教师总结。随后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延伸学习,巩固所学内容。丰富作业形式,采用案例分析、读书笔记、问题讨论等方式。如“有人认为,‘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有人认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请谈谈你的看法”。实践作业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拍摄管理者访谈视频、撰写招聘启事和求职简历等。
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加大平时成绩占比,包括课堂表现、作业等。课堂表现包括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作业可上传至线上课程平台进行互评。平时成绩评定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作为专业基础课,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适当提高难度,减少客观题占比,加大主观题占比,增加综合性、开放性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而不是机械性记忆,以考促学,特别是学生自学。
金课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建设管理学金课实质上是一次深刻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潜心研”“用心教”。教师素质是建设金课的最重要保障。思想上,教师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行动上,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探索;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构建“T”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精进学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