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2021-09-23 03:22周军平
学周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

周军平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成良好思想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与小学生不同,初中生具备了基本的是非判断观念,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状态变化较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可以有效促进初中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意识。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而展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9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社会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成为社会评判事物的道德准则,在保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偏颇,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至关重要。

一、对初中生在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原因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降低了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并在较大程度上倾向将自身的思考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认为自身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但从实际角度上来说,大多数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仍然较为稚嫩,依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教师受到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限制,对知识的讲解往往较少,更加忽略了对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品德内在性质的重要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要求学生对重点知识点通过单一机械的方式进行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导致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有所偏差。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收获到一定的思想品德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之中却难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评价和纠正自身的行为,这就导致了课程开展的无效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切实提高对将社会主义核心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的重视程度。

道德与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道德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而道德是意识形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观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为正常有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规范。就法治来说,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保证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保证群众的安康。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帮助其在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之中遵守法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二、应用生活示范榜样,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相应目标是常见现象,而榜样在鼓励激励学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较为强烈的影响力量。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相比于教师和家长的劝解,榜样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指导和引导效果。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因为学生本身长期处在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之下,与存在一定负面价值和不良信息的真实社会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学生难以切实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感悟和体会品德教育过程中教材出现的案例和感人事件,导致学生仅仅是从表面层次上接受了品德教育,但是难以将品德知识融入自身的思考体系之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可以相应地应用生活中的榜样作用,拉近道德事件与学生现有认知之间的距离,进而有效引发学生对其的深层次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有关积极奉献社会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相应引入2016年度感动中国的真人事件,可以在课程正式开展之前将班级学生按照6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并按照课程内容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如搜集梁益建主动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到祖国亲自主持驼背矫正手术并挽救了数千名患者生命的相关信息。学生彼此之间需要根据任务量合理安排分工内容。在正式进行课堂活动时,教师需要邀请学生在班级范围内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如当学生谈到梁益建为了保证患者在最佳时间内得到治疗,经常组织一些志愿活动为贫困患者筹集医疗资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积极奉献社会的重要意义,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体现在他得到了多少,还是体现在其为社会付出了多少呢?”然后从问题角度入手,邀请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就关于深入了解梁慧感动中国人物事件之后的感悟进行分享,逐渐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奉献上,对社会积极奉献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肯定,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进一步认识到奉献的重要性。

三、结合时事热点和教材内容,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理解力,但是思想和法治教材中仍然与一部分内容抽象性较强,学生在充分理解上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教师只用传统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可能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将课堂讲解内容扩充到时事热点之中,一方面因为初中生在网络环境下,与传统教材相比,对时事热点往往有更高的专注度,因此将时事热点和教材联系起来,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再者授课内容涉及时事热点,可以保证授课方式在社会背景有所变化时灵活地进行相应调整,加强与初中学生之间的适应性。

例如,教师讲解角色和责任同在的相关内容时,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角色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借用“最美教师支月英”的故事来辅助授课,年仅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里人的劝阻依然决然地前往偏僻乡村支教,并为此付出了36年的青春。教师可先就课文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保证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之后,同樣按照学习小组方式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就从支月英身上学到的内容进行相互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通过来回走动的方式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之后,如若发现学生的理解有所偏差,需要及时对该名学生进行引导和纠正,保证学生思想品德认识的正确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将自己在网上或者生活中接触到的具有类似价值观的事件进行分享。为了保证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记录下学生的发言次数,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来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将此按照平时成绩的方式计入到期末的综合成绩之中。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