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龙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知行合一、创新发展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生物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初中生物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和生命特征,进而加强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其主体的素质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研学旅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9-01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9.057
研学旅行,主要是以教育为目的户外学习活动,有效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游学的教育思想,并使学生在实践探索、游历体验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提升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将初中生物学科渗透于研学旅行当中,通过对自然生物、生命现象进行实地走访和动手实践等行为,不仅使学生对学科特点和生命世界产生直观的体系认知,还使学生在实践观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品质、培养责任,进而保证学生的德育发展。因此,本文从研学旅行的概念及特点、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初中生物在研学旅行中的具体应用、研学旅行实施的原则四个方面出发,对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在研学旅行中的有效渗透进行探究。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及特点
研学旅行是学校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科特点,通过集体旅行、户外实践的方式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发展思路,研学旅行更加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运用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一,研学旅行具有集体性。研学旅行强调对学生主体的认知培养和实践发展,有学校组织牵头,教师带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户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起住宿、一起实践、一起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独立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的共同发展。第二,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研学旅行的一大特点就是寓教于游、寓教于行,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调查中,验证学科知识、强化理论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意识,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第三,研学旅行具有体验性。研学旅行立足于户外教学,依托自然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学习情境,实现其生活、自然、知识的有机融合。
二、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实现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研学旅行是一项集体式的教学活动,将学生与教师进行教育整合,合理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同时,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研学旅行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面,研学旅行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和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更为真实地了解知识、发现知识。此外,研学旅行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探究活动,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思维活力,从而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另外,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要求,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认知与发展。研学旅行并不是单纯对一门学科知识进行延伸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实际情况,将所遇到、所发生、所感知的文化现象,以真实情境、开放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综合性的讨论和探析,有助于消除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壁垒和学科局限,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初中生物在研学旅行中的具体应用
(一)注重目标效果,把握“游”字精髓
研学旅行是一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认知自然,提升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同时,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有效利用学科特点、合理设置活动目标,才能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启发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现象的能动心理,进而使学生达到寓教于游的教育目的。因此,在研学旅行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注重其活动目标的设定,并利用旅行的地域性和娱乐性,科学制定旅行计划,合理选择研学目的,帮助学生更为直观、高效地理解生物现象,感受生命的意义。首先,教师应树立行知合一、生本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学生主体的培养与渗透,满足不同学生对游历学习的主体需求,进而实现其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其次,结合教材特点和认知基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展开生物教学的自然环境或游览地点,如植物园、采摘园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与植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物、感知生物的生命观念,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概念和基础知识。第三,紧密贴合教情发展,细化目标,提升能力。研学旅行是一个不断游历、自我生成的发展过程,教师应将主题与目标相结合,线路与教学相结合,学情与教法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细化研学活动的认知目标,合理延伸与拓展,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优化自身的发展体系,从而使学生达到多元发展、主体渗透的效果。
(二)创新思维发展,落实“研”字教育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主张反馈互动式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在环境观察中发散思维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环境和学情发展,采取多样性、适时性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与自然环境展开互动探究的活动,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动态和发展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建立体系化的学习思路。此外,教师还应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让学生发现自然环境中的问题,并通过自主學习、合作探究的实践形式,解决问题,夯实基础,进而达到“研学、研教、研思”的教育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展开展研学活动,集思广益,发展创新,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辩证的过程中,拓展自身的认知范围,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小组探究式的合作开展,不仅使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还使学生的主体基础得到巩固与提升。如在研学旅行的途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两边的植物生态和生存条件进行观察,组织学生研讨自然环境对当地植物生长的差异化形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生态因素与植物分布的内在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