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莉 唐璐 王姣 杨红 傅正英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的重要论述,为了进一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以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突破口,通过对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探索,旨在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224-02
为了进一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提供新思路,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突破口,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专任教师人数为30人,在校学生数约为12000人,距离1 ∶ 350的比例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分析专人思政课教师结构层次,一是在学历构成方面,思政课教师本科学历的人员居多,比例高达67%,缺乏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年龄构成方面,45岁以上教师占50%,30岁以下的教师仅1名;三是在职称及级别构成方面,校级骨干教师4名,教授、省级教学名师等高职称、高级别教师缺乏。思政课师资队伍总体呈现出数量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年龄和性别结构不优等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
由于中职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职责及要求有了相应变化,但思政课教师专业背景杂糅,相对本科院校学历不高,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存在理论功底不足、对理论问题吃不透、对社会热点讲不透、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研究不够、对教学的现实性与理论的知识性难以做到统一等问题。
(三)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研究能力亟待提高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学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面对这样一堂“课堂革命”,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学生的成长规律研究不够,教学改革动力不足、能力欠缺,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而对于“如何教”即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改革创新等缺少系统研究,浅尝辄止。由于教学工作繁重,职称评审中“三单”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教师的科研动力不足,成效甚微。
二、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一)准入机制不健全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由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在教师岗位及职责调整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课时过多而教师不够的情况下,兼课教师准入标准执行不够严谨,新进教师专项培训、跟岗学习、考核验收标准等在实际执行中被严重打折。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国家对思政课教师收入、专项津贴、职称评审中“三单”问题,评优评先问题均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实起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种情况下,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能很好地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甚至在工资收入、部门考核、职称评审、项目争取等方面思政课教师处于劣势。
(三)考评机制不健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评机制有待完善,首先是因为在评价标准上对教师素质与素养的要求不够明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同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导向性不够,存在队伍发展规划不明确,培养培训不系统的情况;思政课教师评价改革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不足,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被同质化。其次,从评价手段上来讲,存在形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手段落后等情况。
(四)退出机制不健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以宣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同时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教学技能、教师素养缺一不可,但学校对于教学不能胜任、综合素养不高的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退出机制,对此类教师下一步规划、岗位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没有做到闭环。
三、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配强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1.完善专职教师人数配备。按照学院现有的办学规模,以1 ∶ 350的专任教师师生比要求,以引进高学历、高文凭、高职称的人才和培养现有专职教师提升学历、职称晋升这种“内培+外引”的形式,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加大校内外兼课教师的培养力度。打造由校内外优秀的专兼职教师、名师专家库构成的兼课教师队伍,进一步强化兼课教师和外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形成稳定的外聘及兼课教师队伍。
3.完成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按所授学科划分教研室,并以教研室为单位,一是把控进人源头,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青年教师,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二是实行教学骨干教师计划、学术带头人计划,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高水平、能独立承担学科(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金牌”教师队伍。三是以赛促教,通过参加各种教师技能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赛成绩,提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