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因素和预防护理对策

2021-09-23 03:32冯春燕
关键词:外渗造影剂流速

冯春燕, 张 喆, 谷 爽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放射科,北京,102200)

造影剂是增强CT检查中常用的药物,为含碘水溶性对比剂,其能够增强机体组织密度的差异性,提高检查图像的清晰度,且安全性高[1]。造影剂需在检查前由护理人员经静脉注射,受注射或检查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造影剂渗漏,这不仅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而且增加检查结果的误差率,降低图像质量[2]。所以,明确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主要因素,对检查顺利进行和确定疾病程度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6 100例进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造影剂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行增强CT检查的6 100例患者进行调查。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者和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既往对药物或造影剂有过敏史;② CT检查项目不完善;③ 合并严重心脏、肝脏或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④ 认知功能障碍;⑤ 伴有精神病史。6 100例患者中,男3 153例,女2 94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为(48.69±12.57)岁。

1.2 方法

1.2.1 检查设备

应用64排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同时辅助蠕动泵高压注射器(欧利奇医疗用品公司,型号:REF XD 2051)和静脉留置针(18 G、20 G或22 G)进行增强CT检查。造影剂的选择:胸腹部和盆腔等位置或器官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70 mg/mL,流率为2~3.5 mL/s);血管选用碘帕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70 mg/mL,流率为4~5 mL/s)。

1.2.2 研究方法

1.2.2.1 检查方法 进行检查前,确认患者无相关禁忌证,选择较直、较粗、无分叉、弹性好且活动度好易于固定的血管。选取合适穿刺位置,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等[3]。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根据患者检查部位,选取规格适宜的留置针,其中血管造影使用18 G或20 G留置针,其他增强检查则应用22 G留置针[4]。穿刺法:首先选取10 mL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溶液,排净空气后连接留置针末端,选取血管后扎止血带,检查留置针是否完好后保持针尖斜面向上,并先进行排气,然后保持针与皮肤呈15~30°进行穿刺,见静脉回血后将软管缓慢推入静脉。将针芯抽出抽取回血后,将注射器中的0.9%氯化钠溶液注入静脉,并利用输液贴或3 M透明胶贴对留置针进行固定[5]。确认静脉留置针管路通畅,连接已经排过气的高压注射器,以2 mL/s的速度注射0.9%氯化钠溶液,摆放检查体位,设置正确的流速,然后高压注射0.9%氯化钠溶液,确认无外渗后将造影剂高压注入。检查完毕后观察30 min,如患者无不适则拔出留置针,按压穿刺位置5~10 min。

1.2.2.2 资料收集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收集研究资料,问卷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长期化疗、造影剂流速、穿刺次数、穿刺位置和穿刺针妥善固定等。问卷调查前应为患者和家属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问卷的填写方法,取得配合后将问卷发放至每位患者手中,并嘱其在规定时间内填写,问卷填写完毕确定无误后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量化赋值,其中自变量因素中数据采用n(%)表示,组间数据比较应用χ2进行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调查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示研究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变量赋值表

将相关因素设置赋值。见表1。

表1 各指标赋值表

2.2 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相关因素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增强CT检查患者一般资料中的年龄、合并糖尿病、长期化疗、造影剂流速、穿刺次数、穿刺位置、穿刺针妥善固定、既往乳腺癌根治术、上腔静脉综合征、长期透析和既往发生深静脉血栓均可对造影剂外渗造成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相关因素 [n(%)]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长期化疗、造影剂流速≥3 mL/s和穿刺位置前臂掌侧静脉均是影响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表3 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增强CT的临床作用显著,但在检查时造影剂易出现渗漏的现象,这严重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降低疾病检出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选取的6 100例患者中,28例出现造影剂外渗的症状,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长期化疗、造影剂流速、穿刺次数、穿刺位置、穿刺针妥善固定、既往乳腺癌根治术、上腔静脉综合征、长期透析和既往发生深静脉血栓均是导致造影剂外渗的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化疗、造影剂流速≥3 mL/s和穿刺位置前臂掌侧静脉均是导致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独立危险因素的主要发生机制和预防护理策略分析如下:① 长期化疗。肿瘤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化疗和使用抗凝药物,会导致其血管弹性降低和穿刺中出现破损,且进行腹、胸和盆腔检查时,上肢需要进行活动,肢体的改变极易造成血管损伤,增加造影剂渗漏的发生率[6]。预防护理:检查前强化对患者宣教和指导,为其讲解增强CT检查的具体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应用造影剂的重要作用,并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对检查的焦虑,提高对检查的配合度[7]。穿刺时,应注意患者表情状态变化,并嘱患者若出现明显疼痛可以手示意,便于护理人员及时停止造影剂的注入,减少渗漏。② 造影剂流速≥3 mL/s。造影剂流速加快主要是由于造影剂的高渗作用,在高压注射时,造影剂的流速加快,若患者血管脆性较大,则增加造影剂外渗的发生[8]。预防护理:护理人员在穿刺后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穿刺情况,给予相应的造影剂流率。主要原则为:快流率适合粗、直且弹性好的上肢静脉。细小静脉血管应保持较慢的流速,其流速范围应在2~3 mL/s,避免使用较快的流率,以免造成外渗的发生。③ 穿刺位置。注射时护理人员的专业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或穿刺前未全面评估患者血管情况,也未遵循由粗至细选择血管穿刺的原则,或选择前臂掌侧较细、存在静脉团或有瘢痕的血管进行穿刺,这些情况均可能导致造影剂渗漏[9]。预防护理:应仔细和全面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应在确定合适的血管后实施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应以直、粗和弹性好且活动度较小并易于固定为标准,尽量选择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等进行静脉穿刺。同时避开静脉窦或有瘢痕、炎症和硬结等处的静脉[10]。

综上所述,长期化疗、造影剂流速≥3 mL/s和穿刺位置前臂掌侧静脉均是增强CT检查患者造影剂外渗重要原因。临床应重视上述因素,尽早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提高检查成功率,同时提高影像检查的清晰度。

猜你喜欢
外渗造影剂流速
CT增强扫描检查中高压注射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保护母亲河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爱虚张声势的水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潜伏着的“杀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