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导学”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2021-09-22 16:03郁彩屏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摘 要】“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课是八年级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浮力相关概念时经常产生混淆。本文尝试将“问题导学”的模式贯穿课堂各环节,以问题为线索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导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162-02

“问题导学”是建立在问题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它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问题,师生主动交流探究,不断生成新问题。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预设与生成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1   “物体的浮与沉”课堂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物体的浮与沉”这一节所讲的知识点主要有: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由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决定。浮力大于重力,则上浮,最终静止;浮力小于重力,则下沉,最终沉底;浮力等于重力则悬浮。这些知识点并不复杂,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在应用这些知识解题时,学生的错误率却总是很高。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个体经验和差异性,认为学生并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称之为“前概念”。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也有很多基于生活的前概念,但其中有一些是错误的,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大的物体会下沉,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的物体会上浮等。如果在本课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些问题,那么结果就是,学生看上去已经掌握正确的浮沉条件了,但是在解题时,依然会用之前在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认知去判断,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教师如果只关注知识点的讲授,而忽略课堂的主体——学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会,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或讲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能直接把知识贮存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要通过经验与外界的作用来建构新知识,这种作用是需要介质的。而这种介质,就是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

思维的启迪在于问题,因此课堂要从生活入手,通过现象研究本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应尽量模拟学生的思维习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设计问题。

2   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鱼没有兴趣的时候,自然排斥渔。只要学生对知识没有内在需求,教学就必然是灌输[2]。”如何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进行引导。以问题为思维的起点,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本课为例,笔者先向学生分别展示轮船和潜水艇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刚学过浮力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因为轮船受到浮力的作用。第一个问题一定要是来自生活,学生能轻松地回答的问题,尽可能让他们获得思考的愉悦和成就感。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有信心思考第二个问题。那么同样是钢铁做的潜水艇为什么既能上浮也能下沉呢?决定物体浮沉的条件究竟是什么?从熟悉的物体入手,提出新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   以问题串联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探究热情

更好地实施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配合。而实验是问和学的纽带,在实验基础上的提问更问之有理,在实验基础上的学习更言之有物。教师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开展实验,并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让思维“跳一跳”就能解决,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在学生的实验台上提供了橡皮泥、钉子、蜡烛、小瓶子、金属块、泡沫块、乒乓球、鸡蛋等物体。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哪些物体会上浮,哪些物体会下沉。这个实验操作简单,但有些物体的浮沉会出乎学生的意料,如蜡烛、鸡蛋等。然后笔者继续提问:“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浮沉?请同学们试一试,并将方法进行分享。”解决这个问题不难,而且这个问题很有趣,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总能有各种奇思妙想。如在蜡烛上插铁钉,把橡皮泥做成小碗,把金属块放进小瓶子里,向水中加盐,向下沉的塑料球里打气等方式,都能改变物体的浮沉状况。分享一个经过实践证明的好方法是很令人兴奋的,学生的积极性越高,对接下来的问题就会思考得越认真。接下来笔者的问题是:“请从力的角度分析一下,你分别改变了什么力,从而改变了物体的浮沉呢?”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有了之前几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回答。在八年级这一阶段,学生熟悉的几种力有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等。进行分析后,学生能总结出是浮力和重力改变了。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和一个个结论的得出,学生能学会主动学习,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会进一步增加。笔者紧接着提问:“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已经学过力和运动,自然能通过受力分析解答这一问题。表面上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把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学生有更多实验和总结的时间,但实际上,教师仍可通过问题牢牢把握课堂的线索和走向。

4   以问题引发新问题,引导学生打破错误“前概念”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优质问题的产生不能完全依赖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在阅读、思考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提出的。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抛砖引玉,引出学生更多的问题。

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应用,如“跳舞”的葡萄干:在汽水里加入葡萄干,會发现葡萄干浮浮沉沉,好似在跳舞一般。又如浮沉小瓶子:将一个口服液的小瓶子,倒扣在装了水的矿泉水瓶里,一捏矿泉水瓶,小瓶子会沉下去,松手,小瓶子又会浮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学生回答出原因后,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验,但是他们可能会发现葡萄干不一定能“跳舞”,他们的浮沉小瓶子也不一定能浮得起来。这时学生着急了,明明知道做法和原理,为什么做不成功呢?教师应启发学生从浮沉条件的角度思考并改进。这些实验器材都是身边常见之物,收集起来较方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材料,让他们自主观察。看到有些神奇的现象,有的学生惊讶无比,有的学生联想到本课所学,便能理解其中的原理。教师可以请学生提出疑问,请知道答案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理解知识,也能让他们灵活运用知识。

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神奇的现象,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如果能再用浮沉条件来解释为何铁块下沉,为何乒乓球上浮,为何潜水艇既能上浮也能下沉等现象,学生对浮力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更进一步提高了。这样学生就能用新的知识去解释现象,而不是凭着错误的“前概念”去猜想。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知识习得和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将更高效地习得知识。

5   以问题结尾,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

虽然课堂教学结束了,可学习并没有停止。适当的课后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教师可将习题换个形式,多加入一些趣味元素。学完新课程后,除了书面作业,教师也可以布置有趣的生活实践作业,如提出为何钢铁会沉底,钢铁做的轮船却浮在水面等问题,让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思考。而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物理学习的更高阶段——从物理走向生活。养成凡事多加思考的习惯,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好成绩,更是良好的素养。

总之,问题导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促成高效学习。问题导学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当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只要教师具有这样的教学信念,并努力实践,就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2]胡林峰.试析如何打造初中物理教学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20(52).

【作者简介】

郁彩屏(1981~),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