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红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新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民教育为宏观定位,在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的基础上追求素养立意,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因此,有意识的让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融入历史课堂,发挥导向作用,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材 史料 高考题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并非作为具体考点单独进行考察,也未直白地体现在教材、教辅资料中,而是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史料进行渗透,从而将基础史实、历史观与方法论相结合。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方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的目标。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我们多方查找史料时,要首先利用好手中教材,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例如,高一历史的第一节课,笔者在指导学生看目录的时候,提出一个小问题:阅读课程目录,思考课程内容编排的规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1]在阅读目录后,约75%学生回答出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约10%同学回答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一个同学认为是从低级到高级。学生的回答体现了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生并不知道。于是在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后,笔者指出同学们的回答体现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唯物史观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同时又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其它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对唯物史观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立足史料、巧妙设问,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是第一手教学资源,但教材的更新速度远不及学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只有依托相关史料,弥补教材不足,丰富课堂教学,在史料教学的基础上巧妙设问,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化。
例如,問及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学生能回答出武器落后、官员腐败、经济落后、制度落后。如果仅展示几则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这样做远远未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并保持探索的心态,这样会使思维更积极、理解更深刻、信息汲取量更大、学习经历更愉快。”[1]为了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笔者关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选取了三则史料:
设问:①三则史料共同说了那一史实?②三则史料对此史实原因的解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③对于造成此史实的原因,你有那些看法?④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这个问题链的前三问是依据历史解释考查的4个学业水平对应设计,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推动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和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历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育人,即培养服务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所以,第四问:当今启示,依据家国情怀素养进行设计的。学生对本问的深刻反思,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理性地认识社会问题,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这样巧妙设问,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借助高考题,在实战中强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年高考题材料新、角度新,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利用高考题,在实战中强化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采取四步走战略:教师设问——同学回答——同学点评——教师总结。 例如,在学习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时候,笔者插入了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第25题:
设问:①你选择A的理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哪里?
②你选择B的理由。如何理解“彼此之间”和“攻伐不已”两个词语?
③你选择C的理由。中央权威和中央集权能否等同,请说明理由。
④你选择D的理由。这与教材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第一步的设问是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依据题干和选项而设置;第二步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三步要求点评的同学要一分为二的评价前面回答的同学;第四步教师总结时要首先肯定所有发言的同学,然后再分析总结。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在不断的提升,其中所体现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也在实战中逐步强化。
综上,教师可借助教材、史料、高考题三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识、广泛的阅读、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
【注释】
[1] 第斯多惠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67页。
[2]卢晓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有效教学的整合——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