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笔为基石,加强学生习作素养

2021-09-22 01:46黎银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3期
关键词:随文种树习作

黎银凤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是学生表达个人思想、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即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我们不能顾及学生习作是内心的需要而一味地苛求,孩子怎敢提起那杆沉重的笔来抒写自己稚嫩的心?在小学习作中,我们提倡“儿童习作无禁区”!要求学生习作时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就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我们提倡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只有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门槛,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

一、当前农村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

l.教师指导模式化。许多语文教师只围绕课本进行习作,缺乏开发利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不愿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实际改进习作课堂教学,教师命题的习作十分突出,远离学生的感知、体验,缺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凭空虚构,随意习作,因而学生习作单调乏味。

2.教师要求过高化。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次习作都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使得习作成为学生心中难以承受的“重”,成为学生心中难以跨越的“坎”。

3.学生生活积累缺乏。现在学生感到习作难,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对于生活发生的事,学生经常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加上部分农村家长学识有限,想配合而无能为力,并且对现代教学提出的问题感到茫然,更无法进行家庭辅导。

4.习作过于形式化。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评价,学生写出来的作品缺乏展示平台。许多学生苦读苦写,却极少得到老师的赞赏和激励。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互读作品的机会极少,他们的文章被埋没,心灵被封存,难以与人交流,因而也难以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

针对上述种种存在的情况,本人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认为以练笔为基石,可以加强学生习作素养。

二、练笔的实施与运用

由于现代习作教学不再是应试获取高分的手段,它应成为孩子一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一种内在需要。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 “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练笔的表现形式也不再是固定格式、固定题目的训练,而是“百花齐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习作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增强实践应用意识,搭建习作应用的舞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习作的最重要的动力。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到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实实在在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加上练笔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收获到成功。

(一)走进文本,解读生活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将成为维系和决定全局的关键因素之一。随文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套路,而且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很容易走弯路。随文练笔到底该练什么?怎么练?如何抓住随文练笔的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新理念,能正确地审视练笔应有的作用。只有充分挖掘随文练笔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情的功能,不断积累,不断反思,才能让练笔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放射出熠熠的光芒,才能奏响语文教学的华美乐章,演绎出“和谐共振”的有力序曲。

《桃花心木》中种树人重点说了三句话,我让学生分别对这三句话进行讨论,学生很快探究出种树人的第一句话: “种树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树苗好。如果他定期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不会自己努力成长,会养成依赖的心。如果有一天种树人不能来了,小树苗就会枯死。”种树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小树苗只有自己努力成长,养成独立自主的心,能经历大自然的考验,不怕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能所有的事都依赖家长。种树和育人是一个道理。”学生通过品读与探究,很快就吃透了文本,通过练笔发现学生利用文本内容促进自己的学习,使文本与生活完美结合。

(二)结合文本,重现生活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还有利于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感悟人生道理。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表达时信手拈来,如涓涓细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小结,而小结的内容往往是一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学习方法或者受到的启示等等。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尝试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让学生进行的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习《匆匆》,文中作者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過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描写了日子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劝告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光阴。学生理解了作者对日子来去匆匆的无奈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或身边的人,日子是怎样从他们的不经意中流走的。学生蠢蠢欲动,他们都想通过练笔的形式来表达。以仿写的形式进行练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我让他们自由地到台前展示,他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有个女同学写道:

“我照顾妹妹‘便便时,日子从她的小兜兜边过 去;帮助妹妹吃‘奶奶时,日子从她的奶嘴边过去; 哄妹妹睡觉时,便从她半笑半睡的神情中过去。”

学生们听后都笑起来,但我却肯定了这个女同学仿写得很具体,而且我发现这个学生不但不觉得尴尬,而且表现得特别自豪。本来她能完成这次练笔,就已经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但为了让同学们更明白她为什么敢这样写,我鼓励这个女同学读下去:

猜你喜欢
随文种树习作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种树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一起来种树
习作展示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