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赐
为期一个月的始业课程让学生们适应了一小的学习生活,也为十月访学课程的顺利展开做好铺垫。十月,以庆祝建国7l周年为契机,为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们热爱祖国、家乡、学校、班集体,我们开展了“变化的祖国,成长的我”主题项目活动。怎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学生知道什么是“爱国”呢?“一年级学生们在这个爱国旅程中能收获什么呢?”基于这两个问题,老师们进行了思考,要想让学生们成为一名爱国的行动者,首先要了解我们的祖国和家乡,了解我们周边生活的变化,再到了解自己,这样才能在这个课程中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获得成长。
基于此,我们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内容,拓展收集爱国主义儿童诗及古诗、确立以《有故事的汉字》为共读书目,并展开访谈、故事分享会、“建设我的班”主题讨论会等系列活动。
(一)小眼睛探索新中国大变化
在问题的驱动之下,老师们做好了“变化的祖国”采访单、调查问卷、《厉害了,我的国》电影推荐,学生们则拿着采访单和调查问卷通过采访身边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长辈,记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体验中国发生的巨变,感受巨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变化与生长是一切生命的法则,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走访、观影的形式感受到祖国妈妈日新月异的变化。过去的祖国是什么样的呢?祖国71年间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些复杂又真实的命题并非取自政府的会议材料,而是我们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生活实践,由核心问题发散而来,也是课程始末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
学生们把问题带回了家,人人化身小记者,亲爱的爸爸妈妈、爺爷奶奶就是采访嘉宾。长辈们认真地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童年故事。听家长讲述自己与祖国成长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童年时期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况,与现在的生活相比,学生们懂得了如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课堂上通过“光阴的故事”寻找老照片的活动,拿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的鲜明对比,从感官上加深学生们对变化之大的印象,透过照片看祖国的发展,讲述建国小故事,让学生们了解祖国备行备业的人民对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这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生活没有割裂,学生们从身边的世界开始,小区、家庭到学校最终回归到自己,课堂上的“卷入”让学习不知不觉发生,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加深了对家国和自我的认知。
(二)小行动践行新班级大义务
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为更好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身为中国人应为之骄傲的情感,最终培养学生优秀完整的人格品质这一目标。多个子任务循序渐进展开,子任务的完成又需要多个课程活动的开展,课时的安排由此产生。
通过开展“理想的班级”讨论会活动,树立“班级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的思想,以小见大去影响和改变学生。小小的我们,能为这个共同的家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能力。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在学习单上绘上自己的愿望。在简单的话语中渐渐流露出他们对班级对同学和老师的热爱。学生们对班级的期待转变为行动,写在纸面上的愿望逐渐落地生根。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发生着变化。而在祖国妈妈慈爱温暖的怀抱中,学生们也在一天天地变化,并不断地成长为自己最美的样子。
(三)我为祖国妈妈喝彩
基于语文学科素养,在语文文本的开发下,在爱国旅程中,学生们通过学习了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诗歌和文本、共读《有故事的汉字》、认识并书写汉字的演变三个活动,学生们在诵读、吟唱、故事分享和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感染和触动,在内心撒下爱国的种子。巍巍昆仑,挡不住阵阵中华风;滔滔江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一年级的学生们虽尚未理解先辈们为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但他们知道,他们生长在中华的土壤里,被五千年文明所滋养,长大后要让祖国更加美好。在学习识字单元时,我们利用汉字演变的动画、简笔画激发孩子认识汉字的乐趣,加深孩子们对汉字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学生们在汉字间书写的同时,也触摸到了华夏的文明。
课程的起点,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一年级老师在课程实施中秉承一切从儿童生活体验出发,尊重儿童整体感知世界的认知特点,引领儿童深刻体验为原则开展“变化的祖国,成长的我”主题课程。在顺应儿童思维天性的基础上,我们在培养下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设计各项学习任务,在学生们不断抵达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老师提供的工具、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一步步去实现目标。只为让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递增,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经过一个月的课程学习,学生们在学习与生活的点滴中收获了最美的成长。让我们共同擦亮每一个属于我们的星星,让一切美好汇聚学生们的身上,在课程的点亮下,愈发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