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炯明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教学提问,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提问给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提供平台,是实现师生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方法,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从数学理论知识考虑,还要从思维能力发展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进行相关问题设计,以做到有效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从各方面入手,设计有效、积极的课堂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如何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目的呢?
一、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提问的现状
(一)提问流于形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往往是将问题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未能深入知识点内部,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其进行思考。另外,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不透彻,课前准备不充分,存在着随意、敷衍提问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只是针对答案显而易见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出现机械式提问,让学生不需要思考即可以回答出来,达不到提问的最终目的。
(二)提问形式单一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总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长期运用这个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再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提问形式过于单一亦是现在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些浅层次提问,流于形式,缺少想法,无法令学生产生再往深一层思考的动力,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有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缺少思考性,经不起推敲,而且是记忆性问题所提问题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度,学生在课本上就可以轻易找到答案。事实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的认知表面,学生回答的答案也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而且这些问题在书本上已经列明答案,并没有表明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
(三)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他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整个提问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成年人的认识水平设计问题,问题过难,学生没理解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进步,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也不利于学生成长。有些教师只关注老师本身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质疑意识的培养。教师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的提问时间不足,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或对学生的提问漠不关心,这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消减。即使学生提问了,如教师引导不当,也谈不上好效果。
如在小学数学“倍数关系”的练习中,一开始教师播放了一组动画片:熊猫婶婶在文具店里热情地说: “欢迎小朋友来到我的文具店。”进来一只小猴子,说:“熊猫婶婶,我要买2支铅笔”,接着,熊猫婶婶拿出4支铅笔放在柜台上。接着又展示了柜台上放着的6个书包、8个铅笔盒、10支钢笔、12个橡皮。
教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性1:小猴子买铅笔干什么用性2:小猴子為什么喜欢到熊猫婶婶开的店里买文具性3:为什么是熊猫婶婶开文具店而不是猴子婶婶?(全班哄堂大笑)生4:文具店里的铅笔是什么样的性6:铅笔上的图有熊猫婶婶模样的吗?(A是一阵笑声)
很显然,教师没正确的引导学生提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从自已对动画片的理解去提问,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一)设计开放型问题,提升创造性思维
开放型问题是指思路较为开阔,不能轻易地用“对不对”“是不是”等答案回复,而是需要回答者通过对有关资料,作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其能进行问题设计的点也非常多,但教师耍从中进行选择和设计,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首先要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来激发兴趣。对小学数学课堂来讲,教师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授业解惑,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主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更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多使用“怎么样?”“为什么?”“有什么?”等提问语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成长。如“平行四边形”的复习课上,教师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在平行四边形中,能画一条直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图形吗?学生1:只要画出它的一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即可。学生2:也可以过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中点作直线。学生j:只要过对角线的交点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问题2:对于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也能这样画吗?为什么?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中心对称图形。问题j:你能不能用两条直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四个部分,使合有一对顶角的两个部分面积相等?问题4:对于问题3,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多少组?从中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固然只有几个问题,但紧扣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成功与失败的尝试中享受学数学的乐趣,也使学生主动的思考。
(二)创设序列型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讲授的内容要有规律的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提问,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然后根据已学知识对新问题进行思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相对学生而言数学本就复杂,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不宜过难,若一开始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仅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的难度方面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材知识点和学生掌握程度,必须尊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去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完成学习和思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