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宏艳,潘 娟,蒋文平,张 敏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引起肝炎和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未及时彻底清除HCV,阻止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向肝硬化甚至HCC进展,将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1]。我国感染HCV以基因1型为主,占比高达56.8%,其中又以基因1b型最为常见[2]。针对基因1b型CHC患者,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效果不甚理想,副作用较大,有些患者无法耐受[3]。新出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ly acting antivirals,DAAs)在提高治疗效果和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4]。由帕里瑞韦/利托那韦/奥比他韦(3D方案)联合达塞布韦是艾伯维公司开发的一种全新的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案。对于基因1a型患者其12周SVR(SVR12)高达99%,患者普遍耐受性较好,安全可靠[5]。本研究采用3D方案治疗基因1b型低病毒载量的CHC患者,观察了疗效,并检测了血浆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gamma-inducible protein 10,IP-10)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基因1b型低病毒载量CHC患者77例,男性56例,女性21例;年龄为44~61岁,平均年龄为53.8±8.2岁;初治患者62例,经治患者15例。符合2015年《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6]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抗HCV阳性,血清HCV RNA阳性但低于7.0 log10IU/ml;(2)HCV 1b型感染;(3)肝脏硬度测定<9.6 kPa;(4)HCV感染时间>6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2)1b型之外基因型HCV感染或者无法进行基因型分型者;(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因素引起的急慢性肝病者;(4)肝衰竭者。入组患者及其家属清楚治疗相关事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3D方案(Viekira Pak,美国艾伯维)治疗,即帕里瑞韦/利托那韦/奥比他韦150 mg/100 mg/25 mg口服,1次/d,达塞布韦250 mg口服,2次/d,治疗3个月。随访3个月。
1.3 血清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下限为20IU/ml);使用美国雅培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FN-γ和IP-10水平(杭州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 疗效评估 病毒学应答评估包括,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在治疗8周,血清HCV RNA阴转;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end treatment virologica response,ETVR):在治疗结束时,血清HCV RNA阴转;SVR12: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血清HCV RNA不可检测。
2.1 初治与经治患者病毒学应答率比较 在3D方案治疗后,初治与经治的CHC患者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初治与经治患者病毒学应答率(%)比较
2.2 77例CHC患者血清HCV RNA转阴率和HCV RNA水平变化 在治疗1 m后,77例CHC患者血清HCV RNA阴转率即很高,血清HCV RNA阴转,并保持到随访3 m时(表2)。
表2 77例CHC患者血清HCV RNA转阴率(%)和HCV RNA水平变化
2.3 77例CH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转氨酶水平变化 在治疗1 m后,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恢复正常,并维持到随访3 m时(表3)。
表3 77例CHC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变化
2.4 77例CHC患者血浆IFN-γ和IP-10水平变化 在治疗1 m后,患者血浆IFN-γ水平升高,IP-10水平显著降低,并维持到随访结束(表4)。
表4 77例CHC患者血浆IFN-γ和IP-10水平变化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期间,有27例(35.1%)患者出现恶心,自行缓解;有12例(15.6%)患者出现乏力,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5例(6.5%)患者有头痛,亦自行缓解。均未发生血细胞变化和其他严重的不良事件。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2亿人既往感染过HCV,每年大约有300~400万新增HCV感染患者,其感染范围极为广泛,呈现世界性分布[7]。我国HCV感染率大约为0.4%。据报道,我国HCV感染人数超过560万[8]。慢性HCV是导致终末期肝病、肝细胞癌和肝脏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有55%~85%HCV感染者会发展为CHC,其中10%~20%患者会在感染HCV后20~30年内转变为肝硬化。一旦出现肝硬化,大约1%~5%会进展为肝细胞癌,大约3%~6%会有肝功能失代偿风险,最终患者死亡风险大约为15%~20%[9,10]。因此,早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于延缓CHC患者肝硬化进展,改善其生存,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我国CHC患者以基因1b型感染为主,占比为97.3%[11]。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是临床治疗CHC患者的标准治疗手段,大约有50%~70%患者能够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12]。但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基因1b型CHC患者,仅可取得32.1%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且该治疗方案周期较长,副作用明显[13]。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的出现,大幅度提升了丙型肝炎治愈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帕里瑞韦属于NS3/NS4A蛋白酶抑制剂,利托那韦为增效剂,奥比他韦为NS5A抑制剂,达塞布韦为NS5B聚合酶核苷类似物抑制剂。3D方案属于一种针对HCV复制周期中不同靶点的全口服直接抗病毒治疗方案[14]。有报道表明,3D方案治疗非肝硬化或者代偿期肝硬化初治和经治基因1b型CHC患者,其SVR12可高达99%~100%,患者耐受性较好[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施以3D方案治疗3个月,初治和经治患者均可取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EVR、ETVR和SVR12均较高。在治疗1、2、3个月和随访3个月,血清HCV RNA水平及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表明3D方案治疗基因1b型低病毒载量的CHC患者可显著阻断HCV复制和转录,有效清除HCV,获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率,促使患者肝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一项关于我国基因1b型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17]也表明,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HCV 1b型感染患者,其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和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均为100%,疗效理想,安全可靠。
IFN-γ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合成分泌,是体内主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血浆IFN-γ水平上升提示细胞免疫抗病毒能力增强[18]。IP-10为CXC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可募集单个核细胞进入肝实质,在介导病毒感染后肝脏炎症和组织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9]。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1、2、3个月,相比于治疗前,患者血浆IFN-γ水平显著升高,而IP-10水平显著降低,表明3D方案治疗基因1b型低病毒载量CHC患者可能激活了机体免疫反应,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组织炎症反应。此外,治疗期间发生恶心、一过性乏力、头痛,未经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未发生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表明3D方案治疗基因1b型低病毒载量的CHC患者相对安全。既往有报道[20]表明,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治疗HCV患者出现2例严重的贫血,故采用该方案治疗时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随访观察时间较短,未分析病情和基础疾病情况,后续有待扩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观察研究,提高临床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3D方案治疗基因1b型低病毒载量的CHC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可显著提高病毒应答和生化学应答,改善患者肝功能,这些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升高了血浆IFN-γ水平,降低了IP-10水平有关,其安全性良好,需要延长观察时间,确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