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其中,构建“精准思政”体系,是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后,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实施精准思政是新时代对网络育人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者开展网络育人存在“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的现象,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针对当前网络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应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和社交平台,通过精准定位、精准供给、精准引导、精准实施以提升网络育人实效,探索网络育人中实现精准思政的进路。
关键词:网络育人;精准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资讯网络像神经系统般渗透进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构成人类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当代大学生是“史上最大的网络原住民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当前,如何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乘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东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构建网络育人的新格局,实现守正创新、精准思政,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实践之要。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跟跑者”,更要做“领跑者”,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全新的要求开展网络育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与活力,彰显新时代精神。
一、精准思政的内涵诠释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新思想、新观点。其中,“精准思政”源于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构建“精准思政”体系,是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后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2020年,教育部思政司在其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到了“精准思政”一词,并将“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准供给能力”作为系统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目标任务。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现有研究不断探索和丰富精准思政的内涵,吴满意教授认为:“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數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2]逄索认为:“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的指导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精准分析、准确判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教育、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3]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崭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精准思维,精准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精细设计教学内容,精准选择教育方法,凸显育人工作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差异性,在实施方式上也从“宣扬”转变为“引导”,从“抽象”转变为“具象”,从“漫灌”转变为“滴灌”。
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需要精准思政以提升育人实效。当前,网络育人“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的现象较为普遍,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和融媒体矩阵。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创作上同质化问题严重,多为“大水漫灌”,缺乏“精准滴灌”和深度思考。总体而言,网络育人在思想引领的力度、深度和效度上均有不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精准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样态,在网络育人中实施精准思政,一方面需要运用精准思维,精准定位学生潜在需求,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上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增强网络育人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以及亲和力,强化网络育人的实效。
二、网络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关注涣散之困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了解信息资讯、掌握外界动态、学习理论知识、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途径。海量且碎片化的信息,借助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得以快速传播。据统计,在新媒体领域,每天约有两千余万名新媒体编辑在发布大量的信息资讯,维护其新媒体品牌。而在过去五年里,人们投入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所有传统媒体的总和。但是,面对海量的资讯,大部分接收者仅一扫而过,并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中呈扁平化、圈层化的传递,不仅制造了信息垃圾,还侵占用户的注意力,使其对信息内容关注涣散。
在网络育人中,同样面临着学生关注涣散的困境。各高校及其内部机构、二级学院均有其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为体现工作特色,设置各种考核指标和任务进行量化排名;为此,各运营者需要不断地制造内容输出,以获取更多的流量和点击率。学生面对海量资讯,难免会产生关注涣散,从而降低内容本身的传播效果。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在消耗其自媒体品牌的同时也在消解其工作成效。而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信息传播既分散了其注意力也占用了时间。当代大学生生于网络时代,有着较强的信息搜索能力,但缺乏对信息筛选和鉴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资讯的侵蚀,影响其思想和价值观的养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借助网络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网络育人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交互性,打破以往信息不对称的桎枯,但若只追求流量和点击量,以“大水漫灌”的方式忽略了内容的思想性、针对性,最终只会导致学生对内容的关注涣散,发挥不到育人的功效。
(二)信息茧房之困
网络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虽然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桎枯,但海量资讯会导致受众关注涣散,弱化信息传播的效果。智能算法的出现,能针对不同受众的行为习惯和兴趣偏好,精准推送不同的资讯内容,令受众更有针对性地接收某一类信息,凝聚受众关注。通过智能算法对信息过滤,千人千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受众的喜爱。但越来越集中地吸收某类资讯,又导致受众接收的信息越趋片面化,逐渐窄化其思维方式与视野,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信息茧房”是信息时代的悖论现象之一,指在拥有海量信息的时代,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令自己身感愉悦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4]“信息茧房”与信息相伴而生,通过智能算法的精准推送,接收信息者所吸收的资讯范围越来越窄,只停留在其个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像被信息所束缚的蚕蛹,逐渐变成信息孤岛。
“信息茧房”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吸收,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是主流价值观念,而“信息茧房”使青年学生弱化其认同感。网络环境开放、互联,信息获取高效、便捷,但在信息海洋里,学生并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海量的资讯,只能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浏览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信息。为了让受众停留在其资讯的“舒适区”,智能算法会根据其兴趣爱好和浏览习惯提供同类的资讯以吸引其驻足,并可能屏蔽包括主流思想价值在内的信息内容。与此同时,信息获取被快速化的阅读和娱乐化的短视频所占据,通俗而散乱的资讯令大学生缺乏深度阅读,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关注感兴趣的信息,与其有相似爱好和共同话语的人交流,从而逐渐隔绝了对其他信息的吸收,最终强化了其固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不是传播内容,而是传播媒介,每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实际上都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模式、表达方式,传播媒介的变化带来的是一种新的话语体系,是一种思考模式、表达方式的迭代。”[5]在新的传播媒介中,智能算法或许会成为新的网络话语霸权,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创新运用智能算法,打破信息的茧房,寻找新媒体时代精准思政的新路径,是未来网络育人研究重点之一。
(三)话语丧失之困
智能算法通过制造信息茧房削弱主流思想的话语权,从而形成新的话语霸权。从话语权安全的角度来看,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无不充斥着对话语权的激烈争夺。在不同的语境下,存在不同的话语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独特的政治性决定其必须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6]在传统媒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都国家所主导的,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发展,信息的传播若陷入了“信息茧房”的困境,将会阻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导致国家主流话语权的丧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国家主流话语在互联网领域中拥有话语权。
话语权决定话语方式,但话语方式也能反作用于话语权。国家话语方式严肃而权威,精英话语方式专业且敏锐,而草根话语方式则更偏向于日常化与娱乐化。要在学生中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就需要把握学生的话语特征,以其话语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当代大学生是社交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同时也是网络话语的创作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其话语方式呈现简洁、创新、富有个性和娱乐性,以及符号化、图像化等特征,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中迅速传播并流行起来,部分网络用语还成为现象级的热词,深受大众追捧使用。这种简洁而富有创意的话语表达,多数是产生于网络游戏的交流当中,并随着游戏的流行带动了这一类话语的广泛使用。草根话语方式以其简洁与创意通过社交网络得到广泛传播,并反作用于话语权。把握青年学生话语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赢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也是精准思政的必然要求。
(四)舆论把关之困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的社会性使其害怕被孤立,在表达意见和观点时,需要有共鸣。若发表的意见或观点获得大部分人的肯定时,会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此类意见逐渐成为“大多数一致性的意见”。相反,若某一类意见少有人理会,甚至出现被群起反对的,持该意见者必然会遭受到歧视和冷落,此时即便赞同的人也会保持沉默。因此,“强势意见”会像上升的螺旋不断扩大,成为主流舆论意见。同时,社会舆论传播具有圈层分明、定向传播的特点。精英阶层利用其广泛的信息渠道和独到的知识见解,在信息传播中占据强势地位,处于核心圈层之中;普罗大众通过转发、参与、讨论而处在中间圈层;持反对意见者和游离意见者处在最外围圈層,容易脱离这圈层核心。三个圈层由内而外界限分明、结构稳定,舆论意见由核心圈层向外层传播,并受其引导。但是,当智能算法充当了舆论“把关人”角色时,“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圈层化”传播并不奏效;智能算法不但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还增加了舆情监管与价值引导的难度。相比起传统媒介中的“把关人”,智能算法缺少了对主流意识和舆论引导的把握,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昔日处于被支配、被引导的沉默意见,在智能算法的赋能下,为小众观念和网络亚文化提供了得以传播和扩散的土壤,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或小众圈层。
当前,网络育人面临着突出问题,就是面对学生群体中出现一些噪声、杂音,舆情回应和舆论引导不及时、不充分,在内容表达和话语方式的运用方面也比较僵化,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理直气壮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掌握主流思想价值的话语权,需要担当好舆论“把关人”的角色,在新媒体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价值的声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打破小众圈层的壁垒。网络育人需要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以讲故事、讲道理的形式做好主流思想价值的理论宣讲,运用具亲和力和引导力的话语方式,形成意见气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同时避免千人一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精准思政的实施进路
(一)精准供给,解关注涣散之困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主流思想价值传播到学生的心里,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凝聚价值共识。针对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涣散,需要从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提升信息的精准供给。网络育人首先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建立链接,精准思政则在此基础上从内容、反馈、时间三个维度,筛选“刚需群体”进行精准引导。一方面,依靠智能算法等技术创新手段凝聚受众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精准供给,并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接受程度,研判目前网络育人的不足和缺陷,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但是,仅依赖智能算法的创新,会带来如“信息茧房”、话语权丧失等负面影响,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以突破目前的困境。另一方面,网络育人经历了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以文育人的形式,再到当下抖音、快手等以短视频育人的形式,呈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但随之而来的同质化问题日渐凸显。实现内容的精准供给,需要通过细分网络育人的内容领域,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网络育人的内容围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心理咨询、生活辅导等多方面开展,实现差异化的同时,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下沉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提升育人效果。
(二)精准定位,解信息茧房之困
要突破“信息茧房”的困境,打破圈层化所带来的沟通壁垒,需要精准定位,找到信息的切入点。爱国情感、集体记忆、校园文化等,都是青年学生中所共有、共享、共建的事物和情感。社交网络对渲染爱国情感、保存集体记忆、打造校园文化提供了传播手段、储存载体与宣传途径。解决“信息茧房”困境,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宏观上,通过提炼具有共同价值认同的元素,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打破圈层壁垒。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记忆,塑造身份和价值的认同、凝聚共识;通过由事入理,由理入情的方式,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微观上,要充分认识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线上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是助推剂,线下的思想浸润和行为培养是根本;没有线下的思想引领与沟通,线上的内容传播和舆论引导便成了空谈。网络和新媒体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只有统筹协调线上线下,发挥网络媒体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融合,才是网络育人中实现精准思政的要义所在。
(三)精准引导,解话语方式之困
对于主流价值观的精准引导要求既要符合主旋律的话语,也需要以青年学生的话语方式表达,才能赢取青年学生的关注和认同。官方话语的传播力由其权力和地位所决定的,但仅以宏观叙事来强制灌输,会降低受众的接受程度。精准引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话语方式,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基调和话语风格,运用合适的话语方式做好舆论风向的引导,以更贴合青年学生的话语方式进行沟通与传播,有助于赢取青年学生的话语权。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接受多种文化并存。随着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会通过不同的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宣泄情绪和表达诉求。要青年学生接受并认同主流思想价值,空洞说教并不可取,只有摆脱宏观叙事,聚焦个体发展,以讲述学生身边的故事,以真情实感和平凡小事为切入点,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将主流价值观念在润物无声中传播进学生的头脑,在青年学生中赢得话语权。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对于错误的思想观念要勇于挺身而出、敢于揭露批判,在涉及国家安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大是大非面前,要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敢于亮剑且坚决抵制。
(四)精准实施,解舆论引导之困
自媒体得以被广泛应用,因其强大的交互性为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便捷的双向性轻松实现了传播端和接收端的交流互动,使得资讯内容的生产、传播、接收仅通过移动网络即可实现。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发展,也影响着网络育人的实现形式。网络育人借助新媒体平台作为载体,以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发网络育人的新活力。精准实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宣扬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吸引学生点击、浏览、转发、评论,引导网络舆情的同时,扩大主流思想价值的影响力。一方面,随着学生个体的话语权逐渐提升,网络自媒体运营的颗粒度也越来越细小,开始关注个体需求,并逐渐从“流量经济”向“粉丝经济”转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除了传播内容需兼具感染力和趣味性以外,还需要与受众产生情感链接和情感共鸣,让其像“粉丝”般认同并接纳所传递的信息和观点。因为只有产生情感链接的受众,才更愿意投入时间持续关注,并愿意主动传播和分享内容与观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舆情的把控。传统单一的媒介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精准实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打造自媒体品牌的同时,构筑融媒体矩阵并形成育人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精准实施需要在网络育人中关注个体话语权的崛起,通过构筑融媒体传播矩阵满足青年学生对信息需求,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次变化: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找人,受众为被动方,对信息没有选择权;互联网时代出现搜索引擎,变为人找信息;而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智能算法实现信息推荐,又变回了信息找人,不同的是算法所推荐的都是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当下,要想实现人与信息精准匹配,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让受众欣然接受信息内容,让信息传播起到效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精准思维作指导,从精准定位、精准供给、精准引导、精准实施多个方面整合创新。实现精准思政,需要密切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精神层面的实际需求,以更加平实易懂的话语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同时,在内容供给和信息传播中避免同质化、低俗化以及脱离实际等现象。精准思政赋能网络育人,其目的在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为网络育人提质增效,方能确保立德树人和守正创新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5):133-139.
[3]逄索.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核心理念与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20(5):102-106.
[4]白学佼.“信息茧房”挑战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9(06):71-75.
[5]李菲,赵国权.信息茧房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泛娱乐化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12):122-125.
[6]麦智杰.“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现状及问题[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0(1):22-29.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麦智杰,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医疗器械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信息繭房视域下青年‘饭圈文化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DWL20YB2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