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是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作为“把关人”的辅导员多数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处于一种“硬着头皮上”的状态,在引导网络舆情时面临的问题值得重视和思考。辅导员应主动学习,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构建队伍,搭建网络舆情应对平台,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人”。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从年龄段分布看,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高达19.9%。从职业结构看,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3.7%。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高校学生作为“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积极敏感的重要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激化矛盾,爆发形成网络舆情”。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也由线下转为线上,如何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做好学生的引导和指引值得高校辅导员深思。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学生正值青春热血,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他们愿意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
(一)高校网络舆情影响范围广,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大学生活的自主方式让他们缺乏理性掌握时间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日常作息时间混乱,早不起晚不睡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生活缩影。大学生可以随时因为刷微博、看抖音等热门话题视频而耽误学习和休息时间。通过对广州商学院信息技術与工程学院125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87%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上网最喜欢浏览的网址前三名为新浪微博、抖音和B站,分别占比45%、36%和27%。从上网关注内容方面看,除少数同学因为专业学习需要上网搜索学习视频外,其余同学上网均以休闲娱乐为主。网上出现与学校相关的事件,89%的同学都会选择关注。其中,19%的同学会发表意见澄清错误宣传报道,26%的同学以在校学生的身份继续爆料,65%的同学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充当水军看事件走向。事件在网络慢慢发酵,学生则成为背后的推动者和话题参与者,大学生的热情参与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高校网络传播速度快,大学生易受“意见领袖”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下,网络的出现让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信息正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高校大学生由于刚处于成年青春期,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遇事考虑不全面,容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急于跟风发表自己的观点,想要以当事人的身份得到认可和肯定。“意见领袖”多指微博“大V”,抖音粉丝量百万千万大号等网络平台粉丝量大、关注度高的账号,这些账号有些是个人经营,有些则是有团队在背后运营,引导网民的舆论。在问卷调查中,85%的同学选择会关注自己喜欢的网络平台流量大号并转发他们发表的信息,67%的同学会在舆情事件中首先浏览“意见领袖”的意见,46%的同学在舆情事件中会直接选择占多数人支持的意见为自己的观点,形成“沉默的螺旋”现象。
(三)高校网络舆情真假判断难,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近几年网络的热门高校话题负面舆情占据较高的比重,高校师生进行网络活动的同时,因为信息的复杂性和网络的隐蔽性,学生对安全风险的自我感知较低,思想单纯,很难在看到网络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对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掌握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引导大学生去炒作、转发一些别有用心的话题,大学生自以为是在伸张正义,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殊不知是被有心人所利用。由于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强,翻墙上外国网站优势大,落入境外敌对分子设置网络舆情陷阱的几率比其他专业同学高。虽然相对于其他专业同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学生有计算机网络的敏感性,但在调查问卷中仍有44%的同学表示在网络中很难辨别事件的真伪,自身信息素养能力亟待提升。
二、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把关”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面对日益突出的网络舆情,要做好“把关”作用,帮助学生辨别事件真伪,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与高校的对接口,是大学生表达的“新窗口”,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与‘助听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方式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提高信息的搜集效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学习。00后的大学生们喜欢在网络中表达自我,却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从不在课堂或班级中聊天的同学却可以通过一件网络舆情事件开始沟通交流甚至建立深厚的友情。网络作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们提供倾诉感情、表达自我、结交朋友的场地,也更容易毫无忌惮的表达出对事物、社会的真情实感。然而,由于大学生身心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在网络舆情中发表的观点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极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或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因此,引导大学生合理认知网络舆情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开展的关键。
(二)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的“把关”作用
“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换言之,信息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是通过把关人“把关”后才进行传输的。在“把关人”理论下,高校辅导员存在信息接收者、信息加工者和信息传播者三种角色。
第一,辅导员作为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把关行为前,应对接收的信息及时进行筛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微博、微信、抖音、易班等平台成为学生每天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成为了手机依赖者,上课必备的不再是书本纸笔而是手机,低头族成为了现代大学生课堂的真实写照。面对这种趋势,高校辅导员首先要做好信息接收者,要多渠道了解学生关注的网络舆情信息,深入学生群体中,接受学生喜爱的新鲜事物,与学生一起学习,在网络信息流中走在学生前面,及时筛选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信息。
第二,辅导员作为信息加工者,正式开始行驶“把关人”的职责。关注大学生对网络热点焦点事件的观点,了解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原理机制,是高校辅导员作为“把关人”的首要工作。面对接收到的信息,将信息正向的一面传递给学生,做好信息的筛选,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网络环境。
第三,辅导员作为信息传播者,将“加工”后的信息通过特定的方式传输给学生。辅导员在传播信息时,可以采用转发、点赞、评论等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于信息的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是非观念,文明上网,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目前多数辅导员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时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处于一种“硬着头皮上”的状态,值得高校辅导员重视和思考。
(一)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式有待创新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辅导员联系学生、了解学生动态提供了便利平台和路径。辅导员更多的利用网络聊天、购物、查找资料、看电影等方面入手,监督掌握学生的网络动态,对网络舆情关注度不高,缺乏重视,浅层面接触网络。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成为原因之一。“辅导员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还停留在“管控”阶段,缺乏主动发现和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辅导员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方法应用于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将“管”放在首位,不仅不能将网络舆情平息,很有可能再次引发网络舆情的第二次浪潮。学生的违纪行为我们可以通过“管”来约束,但网络舆情突破了纪律的约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平台发表观点,不再受限于辅导员的“管束”。因此,突破传统的“管控”思维,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是处理好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前提。
(二)技术能力不足,专业团队急需搭建
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善于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取长补短,团队合作。网络的出现,让与大学生一样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培训的高校辅导员面对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源于工作实践,由于网络信息采集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足,在处理时难免出现偏差。“相对于网络意见领袖,高校辅导员对于网络舆情的把握可能处于‘菜鸟’层级。他们认为网络信息纷繁驳杂,因而只能以限制和堵塞之类的管控方案解決相关问题”。
此外,高校辅导员大多身兼数职,无法专门抽出时间监控网络舆情动态。近几年各高校选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搭建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却没有深入学生群体,无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遇到高校网络舆情时,空有技术也可能无法有效的引导舆情向正向发展。因此,不断提高团队整体专业技术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
(三)脱离学生思想,学生群体继续深入
随着“OO后”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随着网络的关注热点而实时更新,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红人的层出不穷,让“24小时”超长待机的高校辅导员无法实时掌握大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由于辅导员的班团建设、公寓管理、心理辅导、党团引领、就业指导等工作阵地依旧在校园内,事务性的工作占据着辅导员大量的时间,想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实属困难。主张个性、敢于发表观点的大学生们和忙于日常事务工作的辅导员们的思想渐行渐远,脱离学生新思想的辅导员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也将变得力不从心。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一)主动学习,掌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
1.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平台信息传播方式
随着00后步入大学校园,高校学生的年龄段从主张个性的90后到开放自我的00后慢慢转变。在网络世界中成长的00后习惯于用社交软件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面对面的沟通让他们有些拘谨和不适。高校辅导员想要走进学生,与学生交流相处则需要了解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和关注的话题。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支撑我们更好的实践,所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第一步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并学会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意见领袖”等重要理论,掌握网络平台信息传播方式,扮演好“把关人”角色。
2.主动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素养,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
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加强对网络传播机制相关理论的学习外,还应主动关注并阅读网络素养、信息安全、危机处理等相关的书目。在工作的空闲时间,寻找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公关的相关案例进行学习,在案例中掌握舆情发生的规律和应对方法。紧密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与平时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相结合,做好信息传播者,学会使用新技术和新平台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引导学生,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1.举办主题班会及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传播特点
将常态化讲座与随机化讲座相结合,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以专题辅导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传播信息知识,让学生对网络空间安全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概念;与广州商学院“4+X”学生素质培养实施方案相结合,分年级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大一专题讲座主题:信息素养初识;大二专题讲座主题:信息意识培养;大三专题讲座主题:信息能力掌握;大四专题讲座主题:信息伦理遵守。结合时代当下的热点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分批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传播机制介绍,举例讲解虚假信息造成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让学生学习掌握网络传播相关规律的同时增强辨识网络舆情真假的能力,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理性认知的水平,遇事理性分析,避免随波逐流,顺势而为。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环境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依托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指导的网络攻防协会,举办校园信息文化艺术节、大学生信息知识竞答比赛、网络信息安全攻防比赛等活动,通过参加课外活动的方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网络攻防协会等相关社团可通过定期开展网络信息小课堂,向大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掌握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基本能力。其次,创建“信息素养教育”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发布信息安全知识百科、网络舆情传播机制推文、视频等相关学习内容,打造线上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定期在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上打卡学习,每学期末参加线上答题测试,检验一学期的学习成果,答题测试通过可与广州商学院“4+X”學生素质培养实施方案结合给予学分,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之中。
(三)构建队伍,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培养“意见领袖”
1.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评论队伍
舆情事件不断发酵和扩大与舆情事件中的评论内容和评论态度息息相关。高校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较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没有具备较好的网络舆情素养,一旦遇到网络平台中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容易直接被多数人的意见所影响,加入到多数人意见的大军中,不论意见正确与否,他们抱着旁观者的心态,积极参与到网络舆情事件的评论互动中,加速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和发展。
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人”,应多在网络平台发布正能量网文,做好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把关者,在热门网文下发表自己的评论观点,引导学生正面理性看待网络舆情事件。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他们在舆情事件中的评论观点和评论态度极易引导普通同学的评论走向。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评论队伍可以引导网络舆情的评论向正面发展。
2.培养意见领袖正确引导舆论
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充当信息把关者,将信息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行二次传播,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大学生的网络动态单靠辅导员作为把关者进行把关,显然独木难支。在培养学生提高信息素养能力的同时,应加大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培养力度,发挥朋辈作用,引导他们成为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在网络平台中发布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出现网络舆情后,及时倡导大家用理性的态度发表言论,带领评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逐步减弱网络舆情对学生和校园网络环境的影响。
(四)搭建平台,制定网络舆情预判应对体系
1.关注学生网络动态,制定网络舆情预判机制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者”,深入学生群体一线的辅导员,要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共同构建网络舆情预判机制,关注监控学生网络动态,及时掌握热点焦点问题的舆论走向,对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和预判。将网络舆情预警分为三级(见表1),密切关注数据走势,按照跟进处理措施及时做到舆情预判。
2.依据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高校辅导员要与学校各部门共同制定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提供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促使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更新。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一是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关注热点问题,给出官方回复;二是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搭建网络评论队伍,培养“意见领袖”;三是建立突发舆情快速决策机制,科学合理地设计应急处理预案,突发舆情事件处理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71-73.
[2]陈明浩,周宇.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作用发挥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1(8):211-212.
[3]赵亮.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8(8):17-19.
[4]石新宇.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9-70.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廖琪,广州商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商学院2020年度校级课题专项项目“把关人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以广州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XJYBZX0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