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湘莲
摘要:阅读理解部分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板块,这不仅关乎到学生语文考试中的阅读得分,在此之前还关乎到学生对于其他题目的题干或者提问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分解能力有一定的重视,在日常教学、练习中不断强化,本文旨在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强化阅读思维提出相关的策略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思维;阅读理解;小学语文;语文阅读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分解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主体下手,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角色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当今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存在的过程主要就是缺乏对阅读的积极性,认为语文课枯燥无味。如此这般,教师就应该在课文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加以辅助性的教学策略,如教學环境的熏陶,社会氛围的鼓励,以及阅读素材的吸引等,都是提升学生主观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
一、结合教材,培养学习者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版块,教师不能对它掉以轻心。很多学生会觉得阅读题很难做,读不懂题意,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这其实是学生的阅读基础不扎实的问题所暴露出来的结果。教师针对这种问题,就应该充分利用到手边的教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阅读模块,在课文的选录工作中不仅重视文章的价值渗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理念,更是大力地弘扬民族文化,兼之吸收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其二,教材的编排也很重视层次结构,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循序渐进。但却不是一味地缩减字数,而是在文章质量方面下功夫,体现语文的核心素养[1],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有力工具。
语文教材有很多篇课文,高年级的学生也接触到了记叙文、说明文等不同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学习新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于这些文体进行拓展教学,例如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等,记叙文的写作结构有总-分-总、总-分等,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于该种文体有总体的概念和认识。在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后,对于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分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何种效果,传递了怎样的情感……但要注意的是,这不是简单套用模板就能完成的任务,还是要让学生自行总结,分清楚它们之间真正的区别,只有在脑海中真正形成了知识结构,在阅读时才能举重若轻地调用所学知识,完成阅读任务。
二、点燃兴趣,寻找“有话说”的阅读素材
阅读教学只依靠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缺乏,因为教材版面有限,也不能提供多种主题、更大范围的阅读素材,这时候就需要发掘生活中一切可以阅读的素材了。
首先应该打破学生的“任务”观念,阅读不是语文学习的任务,而应该把它当成时刻贯彻的行为,只有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常态,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比如在逛超市买东西时,我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查看该商品的说明部分,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来看,学生在这一个阅读过程中会提取到商品的相关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组成成分等,这就是生活中简单的阅读素材。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也达到了“提取信息”的目的。语文阅读强调的就是能够从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样有意识的训练后,想必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阅读,应该是点点滴滴的强化。
其次也应该贯彻“课内学习,课外拓展”的理念,学生之所以排斥阅读就是觉得阅读不过是千篇一律的文字,看烦了看厌了自然就提不起兴趣了。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参与完成阅读任务[2]。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间断性开展相关的小品表演、话剧表演的活动,台本素材既可以来自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个主题,学生们自行创作或收集,进行表演。这样的形式既要求学生对于剧本有一定的了解度,即要熟读剧本,抓取关键人物的特点,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筹划能力等。在表演完后可以进行点评,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相关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剧本的理解,也可以收获不同的声音,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更是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各种活动的参与活跃性。
三、改变方式,强化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眼睛看,嘴巴读,而是要在看和读的过程中认识到文章背后体现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后续应该跟上的写作能力。
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念,发挥扬弃精神,对于“填鸭式”教育等受到诟病的教学方法进行放弃。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接收教师提供的信息,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当然,在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疑问[3],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是打断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是鼓励学生完成阅读后对摄取的信息知识进行复盘检查,自我诊断,如还是不能解决自己的疑问,教师才协助学生找到答案。打断学生的阅读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放弃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人兜底,就不会愿意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了。
在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方式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拥有好奇心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而对于学生来说,拥有好奇心就意味着学生对于知识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这也是好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好奇,有意识地去启发学生的好奇,用引导式的语言令学生有参与感,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或解答进行鼓励性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愿意珍视他们的意见,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这件事上产生参与感和主动感,对于学生的参与学习有很重要的帮助。除此之外,学生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这都是和阅读思维息息相关的。可见,学习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教师要利用这种“息息相关”,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举一动就能完成的,应该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日积月累,才会有水滴石穿的效果。重视每一步,才能做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王一丹. 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研究[J]. 求学(8):2.
[2]宗建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 000(002):53-53.
[3]吴琳莅. 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心得[J]. 知音励志,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