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香 谭兴友 鲁 楠 牛李莉 田中华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山东济宁, 272029
先天性白血病(congenital leukemia,CL)是指出生后28天内发病的白血病,临床极为罕见,发病率为3/100万。CL常见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皮肤受累、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部分伴有先天畸形[1]。现报道1例以皮肤结节为突出表现的先天性白血病。
患儿,女,体重3650 g,39周第一胎顺产。Apgar评分1 min 10分,5 min 10分,10 min 10分;羊水浑浊、黏稠,胎盘、脐带无异常。患儿因“出生时全身散在多发大小不等紫红色结节”皮肤科急会诊。患儿出生后皮损进行性增多、增大。患儿母亲25岁,“银屑病”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中药治疗,但中药具体成分不明,孕期仍间断用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年,平素口服“优甲乐”替代治疗。母亲否认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
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125 次/分,呼吸56 次/分,血氧饱和度96%,身长 51 cm,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脏听诊未及明显异常,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中小水泡音;肝肋下6 cm,质硬;脾肋下3.5 cm;四肢未见明显畸形,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征。皮肤科查体:全身弥漫性分布0.5 mm~6 cm大小不等紫红色结节、肿块,质硬,按压不能褪色,以头面部、躯干为重,双侧腋前线处可触及大小约3 cm×4 cm质韧包块(图1)。初步诊断: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图1 1a、1b:头面、躯干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紫红色结节,前胸部结节最大(6 cm×5 cm),双侧腋前可触及包块 图2 2a:前胸结节组织病理:真皮和脂肪层可见弥漫性密集分布大量异型细胞,表皮未受累(HE,×40);2b:异型细胞核大深染,胞质丰富淡染,可见核分裂像(HE,×200);2c:CD68阳性(免疫组化,×100);2d:CD43阳性(免疫组化,×100)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84.24×109/L,红细胞4.25×1012/L,血红蛋白148g/L,红细胞比积44.6%,血小板158×109/L,原始细胞90%,杆状核粒细胞3%,分叶核粒细胞2%,单核细胞2%,淋巴细胞3%。血型为O型,RH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弱阳性。血生化:肌酸激酶107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01 U/L,乳酸脱氢酶2232 U/L,羟丁酸脱氢酶1702 U/L,血钙1.39 mmol/L,血钾2.40 mmol/L,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优生优育五项、乙肝五项、呼吸道病毒五项、梅毒、HIV、丙肝病毒核心抗原均阴性。胸部正位片:双肺纹理增强、模糊,双肺野可见片絮状密度增高影。心脏彩超:卵圆孔未闭。
皮肤组织病理:真皮及脂肪层弥漫性密集分布大量非典型细胞,但表皮未受累。免疫组化表达CD68、CD43,Ki-67(+>40%),不表达CD117、CD138、CD38、CD1α、LCA、S-100、Desmin、MyoD1、Myogenin、CD34(图2)。骨髓穿刺结果: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为主占86.5%,计数100个白细胞未见有核红细胞,血小板极少见。外周血肿瘤细胞免疫分型:异常细胞占93.04%,异常细胞表达cMPO、CD4、CD38、CD64、CD14、CD36、CD33、CD13、HLA-DR、CD15、CD56,不表达CD79a、CD34、CD117、CD8、CD3、CD10、CD20。
诊断:先天性急性髓系白血病M5b,皮肤白血病。予以暖箱保暖、鼻导管吸氧、果糖营养心肌、碱化血液、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患儿喂养不耐受,予以禁食和持续胃肠减压。支持治疗6天后患儿一般情况尚可,但家人拒绝化疗,放弃治疗,22天死亡。
先天性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类型白血病,占儿童白血病不到1%,以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见,其他多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尤其是B系[1]。研究表明CL发病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染色体异常和母亲孕期暴露于放射性物质、或孕期吸烟吸毒,其中染色体异常为以MLL基因重排最多见[1,2]。本研究中患儿家属治疗不积极未进行染色体检测,但其母亲孕期因银屑病间断服用中药治疗,成分不明,不能排除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Pubmed和万方数据库,共纳入文献37篇,102例患者,文献以个案报道、多例报道为主。患儿多以“皮肤结节、於斑、黄疸、发热、腹胀、气促、反应差”等为主诉就诊,临床表现以肝脾肿大、呼吸困难、发热、皮损、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等多见,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3-8]。本研究患儿以皮肤表现为突出特征,并肝脾肿大和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等。患儿出生时即全身弥漫性多发紫红色结节,大小不一,触之较硬,初步诊断误诊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文献102例患者中36例(35.3%)存在皮损,其中23例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皮损表现主要分为两类:(1)白血病细胞浸润皮肤所致皮损(皮肤白血病),如本文患者皮损,皮损表现为多发的大小不一的红色至紫罗兰色质硬结节、丘疹[9,10];(2)淤点、淤斑或黄疸等,淤点、淤斑为白细胞大量升高或血小板降低所致血管内弥漫性溶血所致,黄疸为肝脏肿大胆管堵塞和肝功能异常所致[1,8]。皮肤白血病组织病理可见白血病细胞在真皮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真皮和皮下脂肪被密集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所取代,血管周围常受累,通常有明确的边界。白血病细胞以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的单核细胞为主,胞浆嗜酸性,核呈节段状或肾状,嗜碱性。免疫组化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现一致认为CD68、溶菌酶为白血病细胞标志物,阳性表达大于95%[9]。本文患者皮肤病理示非典型细胞弥漫性浸润真皮和皮下脂肪,并免疫组化CD68、CD43阳性支持诊断皮肤白血病。先天性白血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慎重。古锐[11]曾报道1例新生儿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其临床表现与本研究患儿极为相似,皮肤黄染和皮疹为首发症状,并呼吸困难、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升高,但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边缘窦内及部分皮质区可见组织细胞样细胞增生,胞质红染,核椭圆形,具有一定的异型性,中央见血管内皮肿胀,可见较多嗜酸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染色表达CD1a/S-100、D2-40/CD21滤泡中心细胞、CD3、CD20;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如患儿凝血功能无异常,及早皮肤病理和骨髓穿刺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先天性白血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病罕见,病死率高,生存期短。病情稳定患儿,早期积极支持治疗,有获得缓解机会。管玉洁等[4]对13例CL患者予以减量化疗,6例获得临床缓解,化疗过程需权衡利弊,保证患儿一般情况不受影响,可能会减少病死率。现也有不少自然缓解病例报道,自然缓解多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尤其是M5[1,2,12,13]。Barrett等[14]回顾性分析12例自然缓解病例,其提出t(8;16)(p11.2;p13.3)可作为自然缓解生物标志,自然缓解后可能出现复发,所以远期追踪回访也非常重要。本文患者仅给予保守支持治疗,家属拒绝化疗。
目前CL尚缺乏更系统的研究,并且部分患者检查不完善,建议临床尽量完善骨髓细胞学、染色体基因等检测,以便明确阳性结果与预后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一般情况尚可患儿可选择减量化疗,可能获得缓解,并部分患儿有自行缓解的机率,注意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