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1-09-17 07:47傅彩虹
山西青年 2021年16期
关键词:情景剧应用型考核

傅彩虹

(南宁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西 南宁 530200)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为己任。随着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换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各高校应教育部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面向新生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学分设置一般为2个学分,学时为32~36个,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实际教学工作中改革和创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但仍然难以满足国家人才强国要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及考核方式现状

为了解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笔者先以“心理健康 考核方式”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搜索出期刊论文67条,学位论文25条。而后,在广西部分高校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考核方式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采用期末考试、课程小论文、自我成长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来评判学生们学习心理健康情况,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没能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合理评价;2.有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是并没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分数比例,缺乏以“活题”形式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考核。总之,缺乏课程考核的有效办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训练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置于动态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已成为高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过于强调终结性考核,而忽略了形成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方式,反映了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1]。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正确评估自身教学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传统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较单一,考核形式呆板,一般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学生用于该门课程的学习精力有限,而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多采用撰写课程论文、个人成长报告、案例分析等期末大作业形式,很难真正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过于强调终结性考核,使得学生更多地关注最终课程成绩的评定,忽略学习过程,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难以弥补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二)信息化技术使用不足,线上线下考核存在割裂现象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院校利用各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安排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还要要求保证教学质量,使得更多教育者将目光转向在线教育。混合式教学具有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的优势,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门方向之一,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线上”+“线下”割裂现象,无法保证知识型考核和应用型考核有效统一。

(三)评价主体单一,难以帮助学生反思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评价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2]。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中往往以教师作为教育者及其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确立了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课程评价多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评价,难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化,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需要改革,传统的闭卷笔试为主的终结性课程考核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解构原有以卷面考试为单一目标的传统考核方式,重构以过程性评价、情景剧展演为主的注重应用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过程性考核评价,将课程总成绩设定为:网络学习成绩×40%+线下辅导成绩×60%(两项成绩均以百分制计算),线下辅导成绩=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占50%),平时成绩构成见下表:

考核项目 比例 考核方法及要求 统分标准课堂表现得分 60%总分为100分,每位学生基础分为60分,学生认真听讲、善于合作、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即可获得基础分,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或参与课堂活动均可获得1~4分加分,小组合作完成讨论、竞赛等可获得1~5分加分,每次课堂表现得分由学生个人加分+小组合作加分+扣分项,总分不超过100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不携带课本等违反课堂纪律行为可按1~5分进行扣分。基础分+加分项-减分项,最高不能超过100分。平时作业 30% 平时作业共抽查三次作业,一次小组作业,两次个人作业。5~7人1组完成1次大作业,小组成员均获得相应作业成绩。三次作业满分均为100分考勤 10% 考勤得分满分为10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3分,旷课一次扣5分,旷课3次或3次以上取消期末随堂考核资格。

终结性考核以“心理情景剧展演”活题形式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考试前要求各小组将剧本交由教师审核,确保剧本质量达标,考试过程做好道具、PPT、配乐准备,10~15分钟内完成心理情景剧展演,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给分,考核结束后安排学生分享心理感受。全部考核结束后,教师可在网络学习平台导出学生成绩,结合心理情景剧展演成绩,综合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调适技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二)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该课程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分数比例设定为40%和60%,线上学习各部分比例为:视频观看(20%)、章节测试(20%)、期中测试(20%)、期末测试(30%)、在线讨论(10%),线下学习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随堂考核(50%)构成,总成绩=线上学习成绩*40%+线下学习成绩*60,总成绩达到60分以上即通过课程。教师按照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定时发布课程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考核指令。线上学习考试题目、类型及题量由学习平台根据教师所建题库随机组合50套试题分配至每位学生,答题时间为两小时,考试结束后教师进入系统查看学生作答情况,评阅学生试卷。网络学习平台将心理健康知识以客观题形式放置到在线教育平台,减轻教师评阅客观题压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线下辅导学习采用期末随堂考核方式,将心理情景剧作为期末考核形式,以“活题”形式考核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和团队沟通合作能力,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强化实践能力。

(三)构建考核评价多主体,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最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采用多主体方式可以准确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期末随堂考核心理情景剧展演中,可以结合超星网络学习平台强大的功能,在分组任务中从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自评来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比例设置为教师评价占70%、组内评价占15%、组间评价占10%、自评占5%,这样可以避免完全以教师评价为主,或者忽略小组合作过程“吃大锅饭”的不良现象,加强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小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还可以调动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训,应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就是基于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团队合作形式进行心理情景剧展演,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多主体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情景剧应用型考核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剧的妙用
动物手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