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聪敏
摘要: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中数学往往是相对于其他主课来说,更加难以理解和学习的,在理论实践和考试中也是更难以去应用。高中数学具有逻辑性强且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更加抽象的特点,因此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对高中数学的兴趣往往不高,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态度也并不积极。智慧课堂通过学生运用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适时的运用,能够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更加新奇和创新的方法和角度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知识点,以及加强对于重难点的掌握。
关键词:高中数学;智慧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017
高中数学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人进行课堂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来主导学习的进度,教师来引导学生学习,两者通过不断地讨论、思考进而达成学习目标。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达成良好的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智慧课堂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有序的完成学习,增强学生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也能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和总结能力。数学在学生看来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但智慧课堂的施行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学充满全新的认知。
一、智慧课堂的意义
智慧课堂主要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课堂上教师改变自己一味讲解的模式,而是变为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或平板电脑的科技手段,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实现联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改变有利于学生获得参与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通过智慧课堂可以不断深入的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遵循自己的个性去学习,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依附于老师的讲解,从而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创新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
二、智慧课堂的应用策略
2.1引导学生思维
让学生进行运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自我了解,不至于在教学时跟不上课堂进度。并且通过课下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前知道自己哪一部分懂了,哪一部分没有看懂,抓住自己不懂得知识点着重学习。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总结,在课堂上提出来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率,高中的数学知识往往相对较难,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通過智慧课堂建立共同的学习体制来进行学习,课下预习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先前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即使梳理出教师所讲的重难知识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例如:在人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中,学生需要学习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的正确看法和画法,此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上数学课之前,通过教师自身先预习,然后根据当堂课所要讲述的知识点设计视频动画以及几点问题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平板电脑进行预习,通过所给出的问题在自己的理解下写出相对应的答案,并通过平板将答案统一发送给教师。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学习,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并且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独立的思考。
2.2组织师生,生生互助学习
智慧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去思考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引入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因此智慧课堂的引入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思维是通过不断的交流以及思想的碰撞才能得到升华和进步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智慧课堂能够有效的引入高中数学课堂的关键。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为例,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并了解“集合的定义与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先通过把班级进行小组化,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学习找出不理解或者不能掌握的问题进行成员之间互相讨论,看能否独立解决,对于最后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最后统一解答。同时学生可以运用平板电脑等科技应用来搜集资料,共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这种通过讨论式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为学生未来不断探索数学知识铺展道路。
结束语
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独立至于的思考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智慧课堂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进行智慧课堂的过程中,老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跟随学生的思想方向,在智慧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何雅宁.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高考,2021(08):55-56.
[2]王卫国,唐满辉.智慧课堂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微课辅助教学必要性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0(10):30.
[3]孟庆运.智慧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19(2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