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应具备“三个指向”:指向整体感知、指向语言应用、指向课外阅读,从而通过课堂提问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低段语文 课堂提问 指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19-02
统编语文教材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学习目标更为明确,教学指向更为具体,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紧扣语文课标和教材,切实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创造一切条件。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就算完事,其要求教师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对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心中有数,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提问要指向整体感知
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由于课文的篇幅比较短小,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感知入手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提取文本信息进行提问
提取文本信息是低段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语文要素,许多课文在课后都编排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练习。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信息提取方面的问题,以使学生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指向的就是信息的提取,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取到青蛙在写诗的时候“小蝌蚪、池塘里的水泡泡、荷叶上的一串水珠”都来帮忙了的信息,再借助提取到的信息和插图对标点符号形成形象化的记忆。再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这些小动物分别在雪地里画了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边读边画,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促进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基于学生深入阅读进行提问
对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感受是随着阅读不断产生的。学生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对文本内容的感受可能是零碎的、散乱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对文本的阅读感受会逐渐完善。这时,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臣们想到的称象办法是什么?曹冲想到的称象办法是什么?你觉得哪种称象的办法好?为什么?你能谈谈对曹冲的看法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而且学生在思考哪种办法好以及谈自己对曹冲看法的过程中,对曹冲遇事爱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又如,在《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再次阅读课文,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课堂提问要指向语言运用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为最终的教学目标,通过巧设问题使学生在语言品味、运用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于语言精妙处进行提问
统编低段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在用词表达上特别精妙,教师要善于从这些语言精妙处设计问题,以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运用的特点,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项链》一课的时候,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写得美吗?美在什么地方?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抓住“大海、蓝蓝的;沙滩,黄黄的;浪花,雪白雪白的”这些词句用心品读、感悟,从中读出了文本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问学生“你会仿照这样的表达形式说上几句话吗?”再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荷叶是圆的,绿的”与“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形式说上几句话。这样就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由品味美、欣赏美走向表达美,既在无形中受到了审美教育,又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于文本空白处进行提问
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会留有一些空白,需要读者去想象和完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文本空白之处,鼓励学生通过“补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此处有着明显的留白:大家肯定不会直接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在藏朱德的扁担之前已经有了多次对朱德的劝说,是多次劝说无效之后才迫不得已藏朱德的扁担的。针对这个留白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并思考:假如你就是这些战士中的一员,亲眼看到朱德同志白天和你们一起下山挑粮食,晚上还要研究作战计划,为了不让朱德同志那么辛苦,你会怎样对其进行劝说呢?朱德同志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在想象和“补白”的过程中,学生对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真正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又如,在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課中,教师可以就青蛙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自己的泥塘进行改造这一规律,设计这样的问题:“青蛙在卖泥塘的时候,还有可能遇到谁?它对青蛙提出了什么意见?青蛙又是怎样对泥塘进行整改的呢?”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想象,以及结合青蛙的泥塘会变得更美丽、更舒适这个大方向,结合自己的愿望主动设想大概还会遇到什么动物,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整改建议。最后,整改好的泥塘吸引了更多的小动物,它们都在青蛙的房子旁边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大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由此可见,这样的提问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想象和“补白”,使故事变得更加精彩。
三、课堂提问要指向课外阅读
当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大量地阅读,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通过“1+X”的阅读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多读书,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最终使学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一)基于拓展阅读的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巧设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巧设悬念,把问题留给学生,使学生激发好奇心,逐渐喜欢上阅读。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神话传说,关于后羿射日的传说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后羿射日的传说故事呢?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询问父母或者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关于后羿射日的故事,读一读,再讲给大家听。这样教学,就促使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主动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
(二)基于读物推荐的提问
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关于童话寓言类的文本,教学这些童话寓言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童话寓言深受学生欢迎的优势,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或者类似的读物,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些寓言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些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不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如《经典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儿童成长必读经典:中国寓言故事》《孩子成长必读: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类似的寓言故事。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特点,从指向整体感知、语言运用、课外阅读等方面巧设问题,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简介】陈超清(1980—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新桥镇大楼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