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反思形式探讨

2021-09-16 02:19张东立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反思小学美术形式

【摘要】本文以校本课程《美食广场》一课为例,提出从“教学日志、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教学评价”等入手,进行小学美术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美术 反思 形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09-02

论语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提出“吾三日省吾身”的自我修养方式。这说明,学会自省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自省获得成长、发展。反思是自省的一种形式,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难免有疏漏失误。因此,经常性地进行反思,教师就能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及表现,从中发现问题后,再不断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靠近。

小学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其与语数英等学科相比,几乎没有应试的压力,因此教师授课相对随意,经常上完课后不注意总结、反思,导致小学美术教学长期处于停滞不前、固步自封的状态,课堂效率低下。基于这样的情况,小学美术教师要认清反思的作用,上完一节课要及时总结、归纳课堂中亮点之处、不足之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笔者经历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领悟到教学反思的内容要真实、形式要不拘一格、角度要多方位,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通过不同视角、多种形式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以下,笔者以美术校本教材二年级《美食广场》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多种教学反思形式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教师记录自己每天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关键细节以及活动效果等。教师每天坚持写教学日志,可以在课后细细回味课堂,从中总结经验。

在完成《美食广场》一课教学后,笔者写了一段关于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教学日志:“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很自然地引导他们分析每道菜是用哪些材料、哪些方法制作的。如讨论如何用橡皮泥制作北方面食时,我先让学生揉一揉、捏一捏橡皮泥是什么手感。当学生完成材料质感的体验,并发言说出自己对橡皮泥的感受后,我示范怎样用橡皮泥搓成条状、扭成花卷和麻花、捏成锦州特色水馅包子和饺子。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忽视了面食颜色的变化,这与传统人们喜欢用白面制作面食有关。对此,我及时地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五色蔬菜馒头和彩色面条等例子,鼓励学生制作面食也要注意颜色的变化与多样。有的学生制作面食后很随意地摆放在盘子里,对此,我详细介绍了中国美食的摆盘文化,让学生在摆放时要注意方向和形状。食物的造型也是技能方面需要探讨的问题,如在用废旧的瓦楞纸和卡纸制作红烧肘子肉和红烧鱼时,我要求學生先找准瓦楞纸的肌理方向,再沿着肌理方向剪贴成鱼的样子,但有的学生只剪了平面的造型,没有制作成立体或半立体的形状,对此我详细讲解了立体感作品的制作要点,教给学生撕、折、剪、捏、搓等各种技法,再示范用彩色纸屑撒在鱼上,用深色卡纸卷成肘子形状包在白色卡纸折成的骨头里。最后学生按照我的示范指导的方法,成功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美食作品。”

这节课的教学日志,描述了教师的指导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看,笔者意识到在美术教学中,把美食文化和制作方法渗透到谈话、示范过程中,相较于枯燥、直接的理论解说效果更好。

二、教学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属于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其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教学随笔是教师随手记录自己教学活动内容较常用的形式,其产生的基础是有感而发、以情见性,教师可以从中反思当时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

笔者在教学《美食广场》这节课时,考虑到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要自然,课堂学生的思维波动要处于可控中,在备课环节进行了各种课堂预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快慢不一,所预设的环节很多地方连接不上。课后笔者将课堂上一些动态生成随笔记录下来:“有些学生对本地美食比较熟悉,他们很快就能确定作品主题,然后进行制作;有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对食物不够关注,则不知道做些什么美食。这是学生发展水平不一导致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应对随时生成的课堂状况,然后迅速找到调控教学的办法。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设计显线与隐线两条主线,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在《美食广场》这节课中我把开‘家乡特色美食城的活动设为显线,设计特色美食城活动,提供一些食物模具,或者展示一些美食图片,让学生模拟美食体验,接着分组利用不同材料制作特色美食;把运用各种不同材质创作的知识技能设为隐线,这样学生在利用废旧环保材料和彩泥制作特色美食的过程中,通过体验与摸索,逐渐掌握把不同手工材料进行造型表现的知识与技能。这样设计教学,既能让全体学生通过体验‘美食迅速找到灵感,也能让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完成作品基本造型后,继续加工制作,以表现食物的颜色与造型美感。”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有困惑的地方随笔记录下来,便于进一步解疑、调整,使教学趋于完美、完善。

三、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即讲叙有关教育的故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独特的事件或冲突,对事件和冲突的观察、分析和化解的过程,就是反思实践的过程。教师写教育叙事,就是呈现自己反思实践的过程。教育叙事经过教师基于真实性的加工,具有鲜明的情节性、冲突性、主题性和典型性,因此宜成为教师日常反思实践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教学《美食广场》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创作与文化理解上存在脱节问题,于是写下这样一篇教育叙事:“作品的创造表现需要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作为基础。这节课要侧重表现家乡的美食,我们的家乡锦州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边缘地带,自古就有女真、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聚居,政权更替频繁,人员流动大,食品也很有特色,比如烧烤野味的饮食传统,流传下来就演变成烧烤饮食文化。如何让学生了解更多食品文化并将这些食品文化发扬光大,也是我极力想通过课堂教学解决的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从锦州传统饮食引出美食的主题,希望借烧烤这种学生常见、常吃的食物展开锦州饮食文化的讨论。也许是我在介绍烧烤这一饮食文化时花费了较多时间,给了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多学生在创作环节都选择了用橡皮泥做烧烤串,出现了作品相似度高等问题,也有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了一些类似汉堡、薯条、炸鸡腿等快餐食物。对此,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应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当地传统美食的资料,课堂上自己也应该多做传统食品作品创作示范,及时引导学生欣赏食物的造型和颜色搭配表现,点评学生有新意的作品应多建议他们融入一些传统美食元素,由此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加强学生文化理解的教学目标。”

以上叙述的教学事件中,笔者针对教学中发现的创作与文化理解脱节问题,进行了反思与追根溯源,列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此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构成完整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师生之间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还是学生自评,都是一种双向的信息反馈。双向的反馈使教师、学生能对自己的教与学产生思考,进而得到启发、形成经验。实际上,教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反馈,是其对教学实践反思的结果。教师常做评价、反馈,能不断促进自身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对学生而言,师评、生评、自评都很重要。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自己创作的作品是好是坏就走出了教室,那么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简单的重复,收获不大。

在《美食广场》这节课中,当学生完成了作品,笔者选了几个比较有特点的作品进行点评,其中一个是橡皮泥捏成的烤串:“刚刚老师询问了创作这个作品的同学,他说这是烤羊肉串。大家看,这样五颜六色的羊肉串真特别,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话音刚落,另一名学生立即表示:“我觉得这不像羊肉串,像棉花糖。”这个评价得到一些同学的附和。在这名学生的发言中,笔者迅速对自己的评价行为进行了反思:学生创作了五花八门的作品,对作品的评价不该只有教师的一家之言,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因此,笔者迅速调整了策略,让学生自评或者互评,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大家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自己做的烧烤色泽诱人,看着很有食欲;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做的面食很精致;還有的学生很喜欢其他同学的作品,说造型很新颖、颜色搭配很协调,等等。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笔者再挑选其中比较有特色、有创意的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获得肯定或点拨,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扬长补短。

可见,对课堂进行多种角度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多种反馈,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也是拓宽教师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反思的对象是课堂中的具体问题,反思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关系,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结果可能是他的教学长期维持在原有水平而止步不前。因此,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种形式、多视角的反思,使反思成为教学中常态化的行为,成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有力推手。

【作者简介】张东立(1972— ),女,汉族,辽宁锦州人,高级教师,首届全国美术骨干教师,辽宁省艺术学科带头人,锦州市专家学科带头人,现就职于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反思小学美术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