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潞
【内容摘要】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能力和效率。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整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需要从史料补充、多元解释、因果推理、唯物史观四个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在逻辑与规律的了解。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解释 素养培育
引言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变革与发展在教育领域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教育领悟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进行自我改革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国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經由理论阶段发展到了教学实践的阶段。在近年来新推出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明确了历史学科对于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客观评价能力的具体培养要求,这同时也使历史解释这一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如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梳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并把握其中的核心脉络,形成科学严谨的历史认知,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中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
一、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相关概述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现象的相关描述与解读,而更为具体的说法是历史解释素养是覆盖解释主体的主观观点、相关史实与史料、历史解释方法论、表达方法与技巧、历史解释的最终效果等多方面的一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解释主体的主观观点方面,一种观点要求解释主体做到全面、真实地再现历史情景,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历史不可能达到完全的还原,历史解释同时受到解释主体的个人因素和时代背景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就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主体来说,历史现象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在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方面,面对大量的史料,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史料进行筛选,保证为进一步的历史解释提供正确、坚实的史实基础。在历史解释方法层面上,过去的史学观点认为历史解释是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检验,以真实的历史资料还原历史真相,而当前阶段,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解释延伸出了说明缘由、解读释义、评价以及诠释的内容,具体的解释方法有因果解释、合理解释等。在历史资料的表达方法与技巧方面,有学者认为历史学应该有独立、严谨的语言系统。除此之外,一些专业的学者提出了覆盖定律历史解释、史观解释、量化解释、心理解释等具体的解释模式和方法。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历史解释素养教育的众多讨论,为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正确的历史解释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资料基础上,对于复杂的历史因素和历史现象,要结合具体的时间背景,结合当前所能发现、还原的历史要素,来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还原。通过对现存的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辨析等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历史解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真实、客观地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使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能够深刻把握一系列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与逻辑,在历史学科学习深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更加真实的历史解释。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具体培养方法
1.以真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
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研究都无法离开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现阶段我们进行历史学习的重要元素,历史解释的形成要以经过筛选与验证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对课堂中所使用的二手史料进行质疑,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寻找相关的史料对质疑进行验证,并使学生以经过验证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形成更加合理的历史解释,逐步在学生脑海中树立牢固的史由证来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历史观点,配备不同的历史资料,使学生在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历史资料中进行辨析与评价,打破学生对于具体历史时间的固定认知,使学生能够学会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解读历史事件,而不是通过他人的历史观点和主观臆断。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一些历史教材以“主炮晒衣”事件作为批判晚清军备松懈、政权腐朽的证据,但实际上这一事件只是来自东乡平八郎的道听途说,这一说法并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证实,不少学生却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这完全违背了历史学所提倡的质疑精神,在未加证实的历史资料上建立起的历史解释即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能保证其正确性。同样,在一些近代史书籍中,经常使用章太炎的征婚广告来表现民国时期移风易俗的社会状况,但实际上根据这一史料所进行的历史解释并不完全正确,根据历史学领域对于章太炎相关的一手史料研究,章太炎的婚姻观念仍然受到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这与这一史料所展示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就,一方面要确保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历史资料的完整性,从而得出更加接近历史真相的历史解释,减少历史学习中学生先入为主的情况。
2.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
高中课堂中的历史教学是由一个个单一的历史资料拼凑而成的,如何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观念,将零碎的历史资料进行整合与串联,使学生针对具体的史料做出良好的判断,更加深入地理解客观历史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史料的理解,对于具体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代入感,可以进行具体历史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好的课堂氛围与条件。具体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多种方式进行史料的展示与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条件。为学生进行各种历史现象与事件的探究提供充足的资料,从历史背景、史料性质、解释主体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与立场、具体的解释方法论等多方面入手,引导从多个史观的角度进行史料的解读,并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与理解,最终形成学生独自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如在高中历史“罗马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罗马法庭、罗马法表、罗马法案、罗马法执行记录文献等,并组织学生根据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罗马法庭模拟,具体了解罗马法庭的运作流程,深入学习罗马法的特点。在学生进行资料阅读以及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问题,连接罗马法案由大规模保留习惯法到逐渐形成成文法的全过程,最终使学生对罗马法的形成对于世界法律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有充分的认知与了解。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时,同样要保证历史资料的真实性,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不同的历史解释观点,探索不同主体、不同社会背景下历史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明白历史解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以任务探究活动推动课堂进展
一项历史资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历史探究任务下,同一项历史资料能够展示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探究任务的设置,一方面通过不同的问题与探究任务对历史资料中的历史信息进行充分开发与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具体任务与问题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把握课堂进度。在高中历史课堂做好探究任务设置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探究问题与任务切忌求偏求怪,要充分结合高中历史知识点与考核要点,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其次,整节课的问题与任务设置要形成良好的内部关联,建立起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逻辑,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堂教学中去,并以教师的问题与任务为线索,形成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有效串联。最后,问题与探究任务的设置要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和探究任务的推动下,主动地进行历史资料的翻阅与查证,形成科学、合理的历史解释。学生在进行历史资料、教学资料的翻阅过程中,能够逐渐深入了解科学的历史解释方法与技巧,巩固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高中历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探究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世袭制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收集能够集中体现这两种制度各自特点的历史资料,使学生对具体的历史制度有更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如何你是皇帝,应该如何实现权力传承与过度呢?”这样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通过在历史中获得答案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4.以知识点的对比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
历史学科的学习不是零碎的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而是要以单个的历史知识点为基础形成整体性的、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进行历史解释时,就能够避免出现对教材上的观点生搬硬套的情况。通过形成历史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对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点的串联,提升学生独自完成历史解释的能力。例如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维新派、革命派和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对比,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不同阶段中我国社会思潮的变革。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不同思想的代表人物为例,如梁启超代表的维新派、邹容代表的革命派、陈独秀代表的无产阶级思潮,使学生能够形成对我国近代各个阶段发展之间的联系。
结语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养成良好的质疑精神、求证态度、尊重历史的品质,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科学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形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向阳.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初探[J]. 教学与管理,2020(15):115-117.
[2] 徐飞.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60-61.
[3] 张翅. 历史解释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体现[J]. 电大理工,2017(04):59-60.
(作者單位: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