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红 王汉武 路晓华 廖奖依 蒋飞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精准、经济资助与能力帮扶不到位、受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受助学生的德育素质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构建系统的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工作制度、打造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等对策,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 职业素养 经济困难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2020年,国家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要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停留在精准资助阶段,对资助育人深度和效度缺乏深入研究。基于多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大,严重制约着育人目标的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树立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新理念,创新资助育人方式,弥补当前资助育人工作的不足,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一、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为准确了解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本次调查活动主要针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受助学生进行,采用问卷星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经济情况、职业素养情况、创新创业能力及帮扶情况,以及学校资助育人开展情况等。本调查涉及4所高职院校共计4400名在校生,回收有效问卷4162份,有效回收率达94.59%。
二、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此次参与调查的4162名学生中,女生2293人,占调查人数的55.09%,男生1869人,占调查人数的44.91%,全部为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58.87%、34.14%、6.99%。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有多种(多选题),其中家庭低收入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占90.89%,其他依次为家庭成员患病、学费偏高、其他原因、单亲或孤儿,分别占56.34%、44.64%、42.74%、42.12%。
(二)学生的经济情况
调查显示,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主要由父母提供,占93.54%,其次是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亲戚朋友资助,分别占25.52%、21.31%、17.06%、5.09%。从学生的月生活消费情况来看,在1000元以下、1000~1200元、1201~1500元、1501元以上的分别占58.94%、33.45%、5.36%、2.25%。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于父母,其次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获得资助,以此减轻家庭的负担。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他们的月消费在平均水平以下,过度消费现象少。
在问及现有的资助项目是否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只有36.42%的学生选择可以满足,35.9%的学生选择部分满足,10.88%的学生选择不能满足,16.8%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见表1)。
这说明现有的资助还不能完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需要提高资助的精准度,主要原因:一方面学生对资助的片面理解,没有认识资助的广度,很多学生狭隘地认为只有国家奖助学金才算资助,其他如国家助学贷款、校内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不算资助;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资助的精准度,拓宽资助路径,做到应助尽助。
(三)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
调查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障碍。语言组织能力差的学生占41.5%,普通话水平差的学生占9.72%,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占23.02%,不能流畅表达的学生占25.76%。较多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偏弱。需要培训指导的学生占45.28%,需要加强团队意识的学生占12.56%,需要加强协作配合的学生占13.35%,需要强有力的团队号召力的学生占28.81%。很多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偏弱。需要培训指导的学生占25.25%,需要实践经验的学生占28.13%,需要加强管理意识的学生占25.56%,需要平台机会的学生占21.06%(见表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主要是加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的训练及培训,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帮扶情况
在创新创业能力需求方面,需要培训指导的学生占35.25%,需要创业环境氛围的学生占23.28%,有创业计划的学生占10.15%,选择勇气胆量的学生占31.32%。在问及对家庭經济困难学生最有效的帮扶方式时,78.95%的学生选择经济资助,59.47%的学生选择心理辅导,72.44%的学生选择学习指导,78.11%的学生选择技能培训(见表3)。
调查表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需要提升,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除经济资助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等,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五)学校资助育人开展情况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通过访谈,发现被调查的高校都是以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特别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关的证明或相关截图为主要依据,辅以班级评议小组的测评意见给予认定;比较困难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认定申请表,辅以学生在校实际生活消费状况和班级评议小组的测评意见,结合班主任和辅导员摸排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认定。调查发现,在认定工作中认为要规范评定人员构成体系的占66.24%,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审核的占76.19%,要加强学生道德诚信观念的占72.92%(见表4)。
说明高职院校还需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机制,制订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如实填写家庭经济情况,不夸大、不隐瞒家庭经济实况。
2.资助政策宣传及资助模式
问及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途径时,82.24%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班级例会或班级QQ群获得,56.03%的学生通过校园网获得,44.57%的学生通过新闻媒体获得,36.5%的学生通过其他人谈论获得,38.64%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对于现有资助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56.97%的学生认为会导致争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发生;42.17%的学生认为有重资助轻后续教育管理现象;38.49%的学生认为会助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的思想;41.09%的学生认为缺乏对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惩罚措施;29.84%的学生认为民主评议主观性太强;31.91%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很容易,且可信度不高;2.52%的学生选择其他(见表5)。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各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宣传方式呈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途径有很多。但学校的资助模式还存在较多不足,如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引导,缺乏对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惩罚措施,评议小组的主观性太强,缺乏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机制,等等。
3.德育教育引导情况
(1)思想素质情况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和励志情况,只有51.01%的学生选择很好,选择一般、没感觉的学生占48.99%。对于学校资助过程中是否重视精神教育,61.25%的学生选择重视,36.42%的学生选择一般重视,2.33%的学生选择不重视。对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有无后续教育引导工作,仅59.25%的学生认为有,认为没有或不清楚的高达40.75%(见表6)。
以上调查表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和励志教育引导还未入脑入心。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加强诚信、感恩、励志等思想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祖国和回报社会,要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建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心理健康情况
调查发现,62.8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出现自卑情绪,其中经常和频繁出现自卑达到10.12%,从未有过自卑情绪的仅占37.12%。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较多,其中严重的自卑感、内心脆弱占48.49%,孤僻、不主动交流占37.29%,虚荣心强占11.15%,妒忌心严重占3.08%。当出现情绪波动时,辅导员老师经常关心的占24.34%;学院资助中心老师给予关心的占18.48%;不曾接触、不了解的占46.28%,没有受到关注的占10.91%。在问及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心理辅导时,希望通过谈心谈话进行疏导的占31.98%,选择心理咨询的占27.01%,参加心理活动的占25.35%,还有15.67%的学生选择其他如倾诉和宣泄等(见表7)。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呈多样性,容易出现自卑、孤僻和嫉妒等负面情绪。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时,部分学生没有得到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及时关注。他们都希望能得到如谈心谈话和心理咨询等心理辅导,以便及时排解负面情绪,释放不良情绪。
三、提高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对策
随着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数据得到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能力,逐步实现了教育资助对象精准、标准精准和发放精准的滴灌型资助。但是对一些比较困难学生的识别还存在认定不精准,容易出现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象。还存在经济资助项目不够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高,资助模式存在不足,精神与能力帮扶不到位的现象。高职院校应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发,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每年春、秋学期结合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比对结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查缺补漏,进行动态认定。加强信息共享,把受灾和重大疾病医疗等信息纳入大数据平台,为精准认定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同时建立校内数字资助平台,制订科学的量化认定指标体系。深入摸排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情况、消费情况等,努力做到人本化认定、动态化认定和精准式认定。
(二)构建系统的多元化资助育人模式
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根据受助学生成长需求,着重制订不同阶段项目式育人方案,如“诚信、感恩、励志”品质修养项目、学业帮扶项目、心理健康帮扶项目和职业素养帮扶项目等,实施全程跟踪教育服务,通过多种资助项目组合,全程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心理辅导,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就业,回馈社会。拓展资助育人项目,利用校内助困资助经费,设立多元化的奖助学金项目,开展资助活动,加强部门联动,与创业就业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思政教学部等部门合作,多措并举,实施经济资助、诚信、励志、感恩引导、能力帮扶同时抓,实现经济资助和能力帮扶双线并行。
(三)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工作制度
各高职院校应构建育人长效机制,完善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细则、勤工助学及劳动教育管理办法、资助育人工作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办法等,保障资助工作规范化开展,提升学生资助育人管理水平,力争做到资助对象精准,应助尽助,奖助结合,多方向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高职院校还应结合校情,从根本上弥补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上的不足,努力探索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资助育人体系,促进受助学生茁壮成长。
(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
高职院校之所以出现重资助轻育人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资助队伍人员少和人员不稳定。常因人员不熟悉业务、不熟悉资助政策造成资助不精准;常因人员少,造成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脱节。为此要强化资助业务队伍建设,从以下四个途径来打造强有力的资助育人队伍。第一,培养一支懂资助、热爱资助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通过他们去开展日常的资助育人教育;第二,携手黨团组织开展育人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励志品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实求真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素质;第三,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第四,开展人文关怀,加强家校联系,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走访,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访谈,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2]李宝星.新资助政策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后管理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1).
[3]夏青,刘涛,杨丹.“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作者简介】陈建红(1974— ),女,广西兴安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汉武(1963— ),男,广西百色市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路晓华(1979— ),女,河南林州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廖奖依(1982— ),女,广西田东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蒋飞燕(1983— ),女,广西来宾人,博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