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明 赵宁
【摘要】科技进步,机械船逐渐取代人工船,随之而来,船工号子也淡出人们生活,几近失传。川江号子作为濒危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基于川江号子的文本特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对川江号子翻译进行连贯、逻辑和美学三方面的考量,找出适合川江号子语言维度的翻译方法,实现语篇等值转换,为发扬中华传统、传播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川江号子;文本特点;翻译方法
一、引言
川江号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明清时期的四川、重庆地区,是早年江上船工们为了协调动作节奏而创作的一种民间劳动歌曲,它节奏紧密,纯真朴实、唱词随意、铿锵有力,承载着瑰丽的中华文化,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现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川江号子种类繁多,形成曲目千计的川江水系音乐文化。近年来,科技进步,机动船取代人工木船,川江号子也淡出历史,濒临失传,其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川江号子的外译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声音、助推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提出,以生态学视角为基础,强调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转换的一种翻译理论,侧重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诠释及翻译过程中双语意图的适应性转换。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侧重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转换,突出语篇功能的等值交换,探究川江号子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手段。
二、 川江号子的特点
川江号子是三峡船工在斗险滩、战恶水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长江之魂魄”的美誉,在唱歌、语言和节奏三个方面特点明显。
唱歌方面: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奏、二重唱和合唱等。领唱者根据水情变化及时调整音调唱腔,以确保行船安全,它既有激昂的音律,又有唯美的小调,时而舒缓悠扬,紧促高昂,时而雄壮浑厚,大气磅礴。
语言方面:川江号子起源于四川和重庆一带,语言多为四川话。川江号子语言通俗质朴、内涵丰富,沿江景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风民俗等都是川江号子良好的素材,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备受人们喜爱。
节奏方面:川江号子的节奏主要是四拍的方形拍,河道、水况和水势的不同形成差别迥异的音调和节奏,这也是区分川江号子和其他民歌的标准。
三、语篇等值转换
语言作为一种复杂、庞大、具有潜势意义的编码系统,会话者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需要根据情境和目的,将语言符号组合成连贯的语篇。语篇承载着会话者的会话意图,译者需要根据语篇的功能要求,选取恰当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确定具体的翻译方法,实现语篇对等,语篇等值是翻译的终极目标。
川江号子的翻译须从具体的语境、语篇入手,依据连贯性、逻辑性、美学等标准考量译文质量,确保译文结构的紧密性,逻辑的合理性和语义传达的准确性。
1.连贯性。连贯性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话语存在的深层语义关系。连贯性受目标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外在因素影响。翻译时,译者在谙熟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透彻理解原语文本内在含义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译文构架,从而达到篇章整体的连贯性。
川江号子是船工们与天地搏斗和抗争的呐喊,过三峡犹过鬼门关,生死抗争、心惊胆战,九死一生。过了三峡,想起回家的路山高水远,人生的路风波丛生,唱道“望见兵书峡,心里乱如麻。想起爹和妈,钱也用完哒。过了鳊鱼溪,肚子有点稀。想起儿和女,没带一颗米”(选自《秭归的船工号子》)。
本段唱词由四句话构成,句子逻辑连贯,互为补充,关系为时间状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望见兵书峡,心里乱如麻。”表现船工们看到兵书峡时的内心感受:看到兵书峡时,知道闯过了最危险的地带,死里逃生,心里感到一丝忧伤和恐慌。“想起爹和妈,钱也用完哒。” 表现船工们挂念父母,思念家乡的内心世界:每每想起在家的爹和妈,便开始担忧他们是否有钱花。“过了鳊鱼溪,肚子有点稀。”展示船工们生活艰辛、干最累的活,却要忍饥挨饿。“想起儿和女,没带一颗米。”为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不免有些愧疚,尽管辛勤劳作,也没能带回他们期盼。
本段唱词译为:
Seeing Bingshu Gorge, I feel sad and panic in the heart.
Thinking of Mom and Dad, I begin to worry that they may be short of money.
Passing the Bream Stream, I feel hungry in the stomach.
Missing my wife and children, I feel so sorry for bringing them nothing back.
2.邏辑性。逻辑性是指译文如实体现原语文本语义发展过程内符合逻辑体系、展现逻辑特点、恪守逻辑规则的特征。原语文本作者与目的语读者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翻译时,必须架构各种差异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恰当表达,以实现译文逻辑合理、表达清晰、结构严谨。
船工离乡太久,思念四川的家乡,他们下宜川,劈波斩浪,经历三峡鬼门关后望见南津关,心中想家酸楚难耐,便唱道“一进南津关,两眼泪不干。心想回四川,挎个广砂罐”(选自《秭归的船工号子》)。
本段唱词的含义是:“船进了南津关,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我开始思念家乡四川,一心想回家,眷恋在家中背着广砂罐(装鱼的罐子),悠闲地在湖里抓鱼的惬意生活。”整段唱词,前、后两句为因果关系:“心想回四川”为“两眼泪不干”的原因。同时,两个分句中又有各自的状语“一进南津关”和“挎个广砂罐”。翻译时,需要根据句子之间的包孕关系,借助恰当的连词,将句子串联起来。这四行唱词,反应出船工劳作的艰辛与思乡的痛苦,连词的恰当运用,使目标语内涵清晰易懂,逻辑关系明确了当。
本段唱词译为:
When entering Nanjin pass,
I couldn't help shedding tears.
Missing the days with an earthenware pot on the back catching fish in the lake nearby.
I was so eager to go back home.
3.美学。翻译美学指用美学的观点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提出翻译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翻译时,译者凭借专业知识和语言功底感知原文的美,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美传递到译文中去。川江号子是巴蜀地区文化之魂魄,承载了诸多中华文化之美。
“乘风破浪嘛奔大海呀嘛,齐心协力把船板哪。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选自《船工号子》)
本唱词展现出川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山高连绵,峭壁险峻的自然美和船工们齐心协力、整齐划一,虽为蜉蝣,力争天地的心灵美。唱词以语气词“嘛”“哪”“呦”结尾,“乘风破浪”“齐心协力”等成语简练精辟,工整对仗,凸显结构美和韵律美。翻译时除尽量展现自然风光之美,同时还必须传达原语的结构美和韵律美。
本段唱词译为:
Braving the toppling wind and waves, the boat's sailing towards the sea.
Shoulder to shoulder, we are fighting together to row the boat.
Admiring the unlimited scenes of gorges unfolding before me,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the barge had left thousands of mountains behind.
四、结语
川江号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其翻译强调语篇分析,借助恰当的选词和翻译方法,实现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在连贯、逻辑和美学等方面的等值。川江号子的翻译对拯救濒危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丽君,张威.生态翻译视阈下民族典籍译介研究[J].外语教学,2021(1):100-10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92.
[3]伍明实.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J].中华文化论坛,2011(3):34-42.
[4]赵心宪.略论整理《川江号子》学术思路的开创性[J].文艺理论与批評,2010(1):136-139.
[5]祖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J].中国外语,2007(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