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本 辉
(孟州民生医院影像科 焦作 454750)
肺部肿瘤主要发病区域在支气管、肺泡上,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良性肿瘤通过科学的干预可以获得有效的恢复,但是恶性肿瘤则需要结合进行综合干预,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后期可能出现转移的问题,因此在早期对疾病的干预非常必要,如果在疾病早期发现病灶,可通过手术进行干预,可以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但是我国肺癌早期的诊断率较低,大约75%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导致5年以上存活率非常低,疾病治疗的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疾病确诊方法,准确对早期肺癌进行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保证个体化以及精准化的治疗,提升治疗有效率。影像学是进行肺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是常规X线诊断因为图像的分辨率较低,诊断的准确率不足。而CT作为一种简单便捷、广泛普及的检查方法,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对于疾病可以通过低剂量CT、高分辨增强CT等进行疾病的诊断,可以对病灶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以实现疾病更加准确的诊断,对于肺癌来讲疾病的诊断率较高,并且实现肿瘤治疗的追踪分析[1]。本研究对肺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中CT新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实验时间确定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抽取该阶段肺癌早期患者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0.12±4.33)岁。纳入指标:(1)经病理诊断确定为肺癌早期;(2)实验方案提交至伦理委员会;(3)患者或者家属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精神疾病[2];(3)心脑血管疾病;(4)无完整就诊资料。
实验患者先进行X线检查,摄片选择胸部正侧位。之后进行CT检查,先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基本参数设置为:电压120kV、电流80mA,螺距1.5,层厚3mm,层距3mm,重叠层厚3mm。扫描自胸口开始,延伸至脚底的位置,检查过程中需要对纵膈窗和肺窗进行确定,纵膈窗为350HU,窗位为24~34HU,肺窗为1500HU,窗位为600~700HU。在检查过程中支气管、软组织、肺血管、纵膈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上述两种检查结束之后均需要2名以上专业影像学医生阅片,并获得统一的诊断结果,如果诊断结果不一致则加入第3位医生,以保证最终阅片结果的准确性。
疾病确诊之后患者均进行手术、药物等针对性治疗,药物治疗一般使用盐酸安罗替尼口服,每次12mg,每日1次,在早餐之前进行持续性治疗,2周之后停止使用药物1周,作为1个疗程。并在治疗期间持续性的结合X线、CT检查结果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如调整剂量第1次为10mg,每日1次,持续2周之后停止使用药物1周,作为1个疗程;如第2次调整剂量,则为8mg,每日1次,持续2周之后停止使用药物1周,作为1个疗程,实现疾病的综合干预和控制。
(1)两组不同征象检出率评估,征象包括分叶征、空洞征、毛刺征、胸水征。
(2)两组结节检查结果评估,如局部存在均匀的毛玻璃样病灶则为非实性结节;如果在毛玻璃样病灶中包含密度结节则为部分实性结节;如果病灶为软组织密度结节则判定为实性结节。
(3)两组肺癌类型评估,包括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以及弥漫型肺癌,以后期手术治疗以及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
(4)两组治疗疗效评估,以实体肿瘤治疗评估标准作为评估指标:如果肿瘤完全消失为完全反应;如果肿瘤最大直径减低40%以上则为部分反应;如果肿瘤直径增长低于20%,直径减少低于30%表示稳定;如果肿瘤最大直径增加20%以上表示转移。
CT组分叶征、空洞征、毛刺征、胸水征各征象检出率均高于X线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征象检出率评估[n(%)]
CT组非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检出率高于X线组(P<0.05),实性结节检出率与X线组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结节检查结果评估[n(%)]
CT组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弥漫型肺癌检出率以及总体准确率均高于X线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癌类型评估[n(%)]
CT组疾病干预后治疗有效率为67.50%,X线组有效率为40.00%,CT组高于X线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疗效评估[n(%)]
肺癌在发病早期特异性症状不明显,至被发现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时间,无法开展手术治疗,导致生存时间减少,因此对于患者需要辅助进行影像学的诊断,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科学的干预,在疾病早期进行控制,防止进一步发展,延长生存时间[3]。影像学检查一直被认为是肺癌诊断的重要方式,在临床常见的措施有X线和CT,X线在成像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整个肋骨的结构和胸部的状态,但是无法对基本征象进行观察,而且图像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导致疾病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而CT则可以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成像,属于横断面扫描,能够观察脏器的各个不同层面,层距在0.5~1cm之间不等。一般根据脏器的所属成分不同,CT成像的密度值也不同,比如骨骼因为其含钙较高,在CT上呈现为高密度。脂肪、肌肉等软组织,因为含水量较多,在CT上呈现为低密度。图像分辨率更高,因此在检查中使用可以提升准确率[4~5]。
本研究数据分析:CT组分叶征、空洞征、毛刺征、胸水征各征象检出率均高于X线组(P<0.05);CT组非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检出率高于X线组(P<0.05),实性结节检出率与X线组无差异(P>0.05);CT组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弥漫型肺癌检出率以及总体准确率均高于X线组(P<0.05);CT组疾病干预后治疗有效率为67.50%,X线组为40.00%,CT组高于X线组(P<0.05)。分析原因:低剂量CT在肺癌早期的检查中具有自身的价值,可以进行功能成像,通过定量信息的使用对肿瘤生理学特征进行显示,准确率较高,而且较常规CT检查来讲辐射情况得到显著减低,使检查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多层螺旋CT的使用,可以展示出整个肺部的横断面图像,对于中央型肺癌可检查出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狭窄甚至闭塞,常在肺门区看到肿块,如果肿块较大阻塞支气管可以引起继发性改变;周围型肺癌则主要表现在肺的周围形成肿块,特征性表现是分叶征、空泡征,肿块周围可观察到细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如果肿块侵犯到心包,会引起心包积液;如果肿块侵犯到胸膜,会引起胸腔积液,对于弥漫性肺癌的CT表现可以更清晰的显示两肺弥漫性的肺癌,两肺弥漫性分布的结节,可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可以出现空气支气管征,由于癌细胞分泌多量黏液,实质区密度较低,可见高密度的血管影,因此可以全面的观察到支气管管腔内部的变化、肿块具体情况、不规则增厚的问题等,对肿瘤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可判断结节性质。而且现阶段的CT技术还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多平面的重建和仿真,因此可以将图像的显示清晰度进行提升,更加准确的判断肿瘤的情况,可对征象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从外部干扰角度分析,X线会因为呼吸或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伪影的问题,影响检查结果,而CT诊断则通过表面遮盖显示技术[6~7],对伪影等进行判断,有利于结节和征象的判断,提升检验准确率;就疾病干预分析,通过CT可以为肿瘤的发展以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资料,因此对于肿瘤的治疗准确度得到保证,可以提升治疗的有效率。但是低剂量螺旋CT在检测中也需要注意对管电流控制,尽量减少检查过程中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同时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操作技巧,在尽量降低管电流的基础上避免对图像质量造成的影响[8]。多层螺旋CT本身具有高密度和高分辨率,可以增强横断面的效果,并且多平面成像之后可以对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以及阻塞等问题进行判断,并对肿瘤的位置、内部结构、边缘特征等进行观察,低剂量螺旋CT较常规CT具有功能性成像的特征,可以通过定量信息展示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并结合形态和功能信息对肿瘤的进展进行分析和判断,利于对疾病治疗方案的及时评估和调整,以提升诊断的综合质量,但是在检查的过程中检查医生需要注意对病灶位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注意患者的屏息时间,并且在诊断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防护,尽量降低管电流,减少辐射剂量[9]。
综上可见,肺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中CT新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的区分各种征象,显示结节情况,实现疾病更加有效的指导,对于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