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先莎 雷正权 孙子昕
(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00)
雷正权,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陕西省第三届名中医。雷教授从事中医事业30余载,学验俱丰,尤擅治疗面瘫、中风偏瘫、失眠、耳聋耳鸣、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疑难杂症,同时注重中医特色疗法对亚健康疾病的调理。兹将雷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总结如下。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目不瞑范畴,病因病机不外乎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和病后体虚等,这些因素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营卫失和,阴阳失交,而发失眠。《灵枢·邪客》曰“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说明营卫二气正常运行是睡眠的重要保障,运行如常则昼精而夜寐;运行失常,则昼不精而难寐。《难经》云“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类证治裁》指出“惊恐伤神,心虚不安”。《沈氏尊生书》中曾有明训“不寐……然主病之经,虽专属心,其实五脏皆兼及也”。可见,失眠发生多与五脏六腑相关,故治疗应从调理脏腑功能出发。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的发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与患者自身易感素质包括个性、年龄和遗传因素等有关,二是与患者所处的外界条件如睡眠环境、精神因素、躯体疾病及药物影响等有关,人体在这些因素的诱导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认为睡眠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主动活动的结果[4]。若机体的某种因素致使生物钟呈周期性作用于睡眠诱导区 (如中缝核、孤束核) 和觉醒诱导区 (如蓝斑头部) 的这一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 从而使上行抑制系统或激活系统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或易化这一过程发生紊乱,则会导致睡眠障碍。因此,治疗失眠时多通过药物作用使这一生理结构恢复正常,恢复人体生物钟的周期性活动。但临床上因为药物的负面影响,对失眠的治疗一直未达到满意疗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凡治病,必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故在治疗疾病时必先审病求因,辨证论治。雷教授根据失眠病机变化规律及临床特殊性,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优势,提出“心脑同治”理论治疗失眠。失眠的产生与心神、脑神失养,气血失和相关。脑为元神之府,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脑关乎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脑的功能与心神亦相关,且《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即髓海盈亏影响着人的精神思维意志活动。《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可知心与血脉相关,神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且心主血脉,主藏神明。《景岳全书》载“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可见,心神得失与睡眠的关系极为密切。血脉是心脑相关的内在物质基础,神是心脑相关的外在表现[5]。雷教授认为,中医治疗失眠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针灸治疗,运用针灸调摄“神”,从“心脑同治”理论出发,以“脑神论”为理论基础,以主导睡眠的神经中枢位于头部为理论依据,以加强督脉与脑、交会经与脏腑、经别与头的生理联系为目标,提出健脑安神针法,即强健大脑功能,滋养髓海,使神志有寄托之所,从而使经络气血畅通流利,阴阳交合,安定神志[6]。《难经》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行于脊正中,其支脉向下至肾而贯脐贯心,且诸阳经通过阳维交会于督脉,上达风府,入属于脑,与脑、心有着密切关系,脑为元神之府,脑实则神全,心藏神,主“烦心”,神不安则失眠始生。交会穴乃人体气血交汇、脉气互通之处,多分布于头面部与躯干部,具有一穴治多病的效果。健脑安神针法选取的腧穴多与督脉、三阳经、阳维脉相关,针刺交会贯通表里,沟通相交经脉气血,充养脑髓,阴阳调和,静心利眠。经别皆深入体腔,浅出于体表,直至头项,足三阳经别分别属膀胱、胃、胆经脉,皆与心关联,又均会于头部。心主神明,头为心神之所,精神之府,针刺可使足三阳经之血脉流行,上注气血于脑,宁心安神。因此,雷教授治疗失眠多选督脉穴位如百会、风府、大椎等,以及交会穴和奇穴如风池、安眠、翳明等,兼顾选取局部腧穴以强健脑部功能,充养经脉。
《灵枢·官能》载“用针之要,勿忘其神”,说明针刺有效的关键在于守神,形为神之表现,神为形之内涵,形神相合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临证中雷教授始终秉承守神取气的思想,注重知形治神,形神合一,治神不仅是治患者之神,更需治医者之神。在诊治疾病时,医者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理诉求,解除患者内心的不安情绪,建立医患之间的稳定信任,这样更有利于疾病的消除,而医者在施针时亦需守正治神,全神贯注,认真感受针下之感,观患者之精神得失,可针至病所,气至病所,治疗疾患。二是使用透刺法。透刺法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一针两穴乃至数穴的特殊针法。雷教授认为该针法选穴精少,操作简便,针感明显,作用范围广,减少患者多次进针的痛苦,提高了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7]。透刺法不仅可加强穴位间、经络间的关联,沟通之间的经气流转,还可保证针感循经传导,提高针刺强度,发挥两穴的共同作用。
3.1 重视督脉,调神志 百会,百脉之会,百神之会,《针灸资生经》指出“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百会可通神明,诸阳经之脉气皆于此相聚,因此其总督一身阳气,通达阴阳脉络,调理气血。有研究发现,针刺百会可调节神志,调整脑部神经功能,有通督调神、安神健脑之效[8],故治疗失眠时针刺百会可调和阴阳,使清阳上达清窍,从而达到清心宁神的效果,提高睡眠效率。《太平圣惠方》云“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疯痫,针入三分”,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该经循行经过四神聪,针刺此穴不仅可沟通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流行,且通过刺激局部皮肤组织、神经,达到调神安心、清利头目作用。有研究显示,四神聪治疗精神神志病疗效突出,针刺四神聪可改善脑部血流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明显调节大脑皮质功能,该穴不仅能改善睡眠节律, 而且明显提高睡眠效率[9]。强间位于顶骨与枕骨结合处,后发际直上4寸,针刺时要求从该穴透刺至脑户,针感较强,贯通督脉,不仅有镇静宁神、清头散风作用,而且与百会、四神聪配伍,可提高健脑安神之效。风府位于枕外隆突直下斜方肌的凹陷中,又名“鬼枕穴”,隶属于十三鬼穴,鬼穴所属经脉均与心脑有关,具有调情志、和阴阳、益气血、镇静安神之效[10]。《灵枢·海论》载“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风府深层的上行网状结构可控制机体睡眠、注意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11],其又是督脉与阳维脉之会,针刺该穴可增强督脉作用,兼调理患者情志,使患者心安神宁,神静而寐。大椎在颈背部交界处椎骨上的高突下的凹陷处,背为阳中之阳,该穴又处于人体背部的最高点,故阳气皆汇合于此。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大椎能促进和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12],缓解因失眠出现的疲乏症状,且其为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具有温煦、调一身气机、通督镇静、宁神利眠作用。历来有医家称“病变在脑,首取督脉”, 表明通过调理督脉可使脑部之疾获得较好疗效。亦有研究表明,督脉统领诸阳经在脑部的活动, 调畅气之出行, 调节经络脏腑功能,可使机体达到或维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功[13]。
3.2 注重交会穴与奇穴 风池乃手足少阳、阳维、阳跷相交之处,是治风证的重要腧穴,针刺风池可平熄肝风,使机体的五官七窍通达清利。《难经》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跷脉主司眼睑开合,主睡眠,故针刺风池能贯通维脉、跷脉与少阳经脉的气机,补阴泻阳,使阳入于阴,阴阳相合,则神安得寐。
安眠是治疗失眠效穴,阴阳跷脉循行经此处,可促使阴阳跷脉脉气流行,针刺该穴可加速头颈部血流,改善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14],有解痉助眠之功。翳明位于翳风后1寸,有通络宁神、明目聪耳作用。翳明的解剖结构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血管网,故针刺翳明可疏通经络气机,增加颈部动脉供血,缓解疲劳,改善眼部不舒症状。
枕上旁线,颅枕部的枕外粗隆处,在脑户旁开0.5寸的地方向前作1条1.5寸长度的线,其又名视区,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过此,针刺可调节脑部供血,疏通局部气血, 视区经脉畅通, 眼络内气血得以滋养,可缓解失眠导致的目赤肿痛症状,滋养脑髓,健脑安神。
综上可见,诸穴相伍,共同发挥调机体阴阳、强健脑部、滋养脑髓、宁心安神作用。通过针刺产生传导感应,抑制神经递质的过度兴奋,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神安则能入眠。
例1 刘某,女,39岁。2019-03-11初诊。主诉:入睡困难5余年,加重3个月。现病史:患者5年前与邻居发生矛盾后,出现入睡难、睡时易梦、时时惊醒症状,睡时则有胸部满闷不适、气促,时好时坏,未予重视和处理。常于春季发作,晨起自觉出现头晕、头重感觉,精神欠佳。近来诸多症状加重,故寻求针灸治疗。刻诊:入睡难,睡时易梦,胸闷不舒,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有连续睡眠维持障碍,头晕且胀,伴心慌,食欲不佳,大便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数。诊断:失眠症。证属肝郁脾虚。治宜疏肝理脾,平肝安神。选穴:百会、四神聪(两侧)、强间(双侧)、风池(双侧)、枕上旁线(双侧)、风府(双侧)、安眠(双侧)、翳明(双侧)、大椎、太冲(双侧)、足三里(双侧)。操作方法:各腧穴常规针刺,进针得气后,选同侧安眠、枕上旁线,同侧风池、神聪各为1组,共4组电针穴位,连接电针仪,选择2 Hz连续波,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6次后,患者诉头晕症状缓解,食欲、失眠改善,每晚可睡眠3 h余,又治疗6次,患者睡眠时间延长,头晕症状基本好转,食欲转好,后期未随访。
按:本例患者肝气郁滞导致胸闷不舒,肝气传脾引起食欲不佳,舌淡苔薄白、脉弦数为肝脾不调之征,故辨证为肝郁脾虚证,以疏肝调脾、平肝安神为治法。针刺百会、四神聪(两侧),升清降浊,充盈机体阳气与脑髓,使患者神清安睡;针刺风池、风府、强间畅情志,调督任,通阴阳,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针刺翳明、枕上旁线明目聪耳,宁心安神,改善患者眼部疲劳症状;针刺大椎可疏通全身阳气,安神;配伍上太冲、足三里疏利肝气,调节脾胃。诸穴相配,协调阴阳,使患者神清寐安。
例2 曹某,女,60岁。2018-12-07初诊。主诉:失眠8余年,加重3周。现病史:患者8年前绝经后出现入睡困难、心烦易躁、多梦等症状,晨起精神一般,午睡可睡30 min,一直未给予重视。8年前患2型糖尿病后,自觉诸多症状较前加重,夜晚入睡困难,偶彻夜难眠。曾于本院内分泌科就诊,持续应用中药调节血糖及睡眠,自诉服药后睡眠情况好转。患者浅表性胃炎1年,自诉近期服中药后,胃部出现不适,停服中药。为求进一步治疗,故来我科。刻诊:入睡难,多梦,伴头晕,腰部痠楚,膝关节痛,夜间汗出,心中烦闷,手足心热,口渴欲饮水,但饮水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失眠症。证属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镇静助眠。选穴:百会、四神聪(两侧)、强间(双侧)、风池(双侧)、枕上旁线(双侧)、风府(双侧)、安眠(双侧)、翳明(双侧)、大椎、心俞(双侧)、肾俞(双侧)。操作方法:各腧穴常规针刺,进针得气后,选同侧安眠、枕上旁线,同侧风池、四神聪(同侧)各为1组,共4组电针穴位,连接电针仪,选择2 Hz连续波,留针30 min。每日治疗 1 次,治疗5次后,患者诉头晕、心烦、汗出症状缓解,睡眠时间延长,调整配穴增加太溪(双侧)、太冲(双侧),又治疗6次,患者能睡 5~7 h,心烦、汗出症状消失。
按:本例患者年迈体弱,肾气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水火不济,心肾失交而心神难宁,腰部痠楚,夜间汗出,心里烦闷,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肾不交之征,故辨证为心肾不交证,以交通心肾、镇静助眠为治法。针刺百会、四神聪醒脑开窍,调神定志;针刺风池、风府、强间散风通关,醒神宁心;安眠解痉助眠;翳明、枕上旁线明目聪耳,宁心安神;针刺大椎清虚热以安神;配伍心俞、肾俞宁心通络,益肾安神。诸穴相配,共奏益肾补髓、健脑调神之效。
失眠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睡眠障碍,针刺能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有效舒缓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改善睡眠,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外周神经血管,使其相应作用于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神经递质的活动,从而增强大脑皮层对机体的调节作用[15-17]。雷教授应用健脑安神针法治疗失眠,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形神相合,意在解除患者疾苦,恢复体健。临证选取巅顶部百会、四神聪补正气,通清窍,使患者络通神清;透刺法与头针的运用能滋养脑髓;位于后枕部与项部的腧穴,可通经络,调血理气,镇痉助眠。再配合心理疏导,患者神有所依,安神定志,舒适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