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阳
(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脐,在中医学中称之为“神阙”穴,又名脐中,属任脉。脐疗法是以脐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在脐部运用灸疗的方法称为灸脐法,临床常用的灸脐法有艾条悬起灸、隔药蒸脐法、脐火疗法、脐部温灸器灸、熨帖灸等[1]。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传统隔药灸脐法的器具及操作流程进行改良,以期更好的发挥灸脐治疗的效果。
1.1 传统灸脐法的操作流程 先以温开水和面制成圆饼状(直径7 cm,高3 cm),面饼中央做成一孔,孔径大小与患者肚脐大小相同,备用。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75%乙醇常规消毒脐部,将面饼放置患者肚脐上,取适量脐灸粉(8~10 g),填满脐孔,将艾炷(直径约2 cm,高约2 cm)置于药末上,连续施灸,时间一般为1 h。
1.2 传统灸脐法的不足 ①用艾炷灸脐,制作艾炷耗时,燃烧时间短,更换频繁;②艾炷大小不易掌握,每壮艾炷燃烧的时间长短不一;③艾炷燃烧时产生的热力较小,升温慢、热力不持久,患者热感不明显,很多患者不易感到热感渗透脐部[2];④外界温度偏低时,患者两侧腹部会由于操作时间长暴露在外。
2.1 改良灸脐法的操作方法 ①将中药用超微粉碎机粉碎后制成药粉,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辩证开具灸脐处方,护士依据处方,将中药粉配黄酒调成药糊后密封备用。②用高筋小麦面粉和面(面与水的体积比为1.5:0.4),面质略硬,制成底座平坦,四周呈环形高出的面碗(直径约7 cm,边高约5 cm,底厚约2 cm),面碗的底部中间孔与患者脐孔大小一致(直径约2 cm)。见图1。③选取不锈钢过滤器作为艾盅(艾盅四周为细密滤网,可充分透过艾烟,使艾绒充分燃烧;球形旋转球锁可将艾灰牢固锁定在艾盅内,既避免因艾灰脱落烫伤患者,又可将艾灰的热力持久锁定;艾盅顶部与金属链条相连,方便点燃和更换)。见图2。④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制作棉质洞巾(长约70 cm,宽约50 cm,洞口直径约10 cm)平铺于患者腹部,洞口对准患者脐部,并使脐部充分暴露。见图3。⑤用75%乙醇在脐部常规消毒后,取黄豆粒大小的特制药糊填放于患者脐部。见图4。⑥脐周平铺一圈艾绒,范围略超过面碗大小,但不覆盖脐部药糊,上置面碗。⑦将艾盅填满艾绒,艾绒点燃后将艾盅置于面碗上,艾盅需将面碗底部的中间孔完全覆盖。见图5。⑧在灸脐过程中,需控制温度,以患者体会温热感渗透入脐下且不烫为宜。若患者感觉皮肤有灼痛或刺痛感,可以通过调节面碗下铺放艾绒的厚度来调节温度。灸脐时间为50分钟,25分钟时或者依据患者自觉热力减小时更换1次艾盅。⑨灸脐结束后,用一次性敷贴将药糊封于脐内保留2小时后自行揭下。
图1 面碗
图2 艾盅
图3 棉质洞巾图
图4 药糊填充脐部
图5 点燃艾盅放置于面碗上
2.2 改良灸脐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由于灸脐时间较长,操作过程中需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对热力的耐受程度。灸脐过程中需严格掌握艾盅的火候,点燃艾盅时,火力宜适中,使艾盅内艾绒均匀缓慢燃烧,热力温和持久,符合“少火生气”之意,避免火力过大,“壮火食气”之嫌。
3.1 升温速度快 艾盅具有升温快,热力持久的特点,患者热感向脐下渗透明显,灸后患者局部皮肤出现面碗大小的灸晕,皮肤潮热微红,灸感明显。
3.2 透散作用强 艾盅燃烧时,由下向上燃烧,艾烟及热力始终向下传导,且艾盅充分覆盖面碗底部的中间孔,艾烟持续在中间孔内形成一个密闭空间,使药物在高温作用下,向肚脐内部透散作用更强,充分发挥艾灸的热力和药物的药性作用。
3.3 腹部更安全、保暖 棉质洞巾既可防止因艾盅脱落烫伤患者腹部皮肤,又可为患者保暖,更有利于脐周热力的持续和传导。
3.4 减轻劳动强度 用艾盅替代艾炷,减少了制作艾炷和频繁更换艾炷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