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胜雯 何媛 张丽丽 赵岳 胡立志
(1.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2.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助产学是以护理和妇产科理论为基础的,在孕前、妊娠期、分娩期及产后提供母婴照护的学科[1]。本专业的学生可报考护理资格证,毕业后可以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助产、围产期护理以及母婴保健工作。目前,本科助产专业学生主要接受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护理课程以及助产课程等教育。本专业在学期间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助产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但在助产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2-4]。如4年制本科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任务较重,助产专业培养时间较短,专业技术操作训练不足,人际沟通及人文素养培养相对薄弱。助产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难快速适应临床工作岗位[5]。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面对日益提高的母婴保健需求[6],如何将助产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突出助产专业特色,做好高层次助产人才的培养[7-8],是目前突出的教育问题。
各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改革创新教学方法[9]。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对于时空的界限,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引发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上传到教学平台中,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由传递知识内容转换到讲授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训练,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在线教学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如何保证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1 充分的政策支持与鼓励2017年,天津医科大学开展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申报工作,鼓励建设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同年,学校组建标准化病人团队,采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标准化病人辅导模式,以学校临床技能中心为平台开展培训。标准化病人经过专业培训后,应用于本科教学以及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阶段)。
1.2 先进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护理学(助产方向)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课程,一部分是在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助产学实验室完成。该实验室是模拟妇产医院产妇从入院到分娩,母婴出院等一系列院内活动过程建立的。集妇产科门诊、病房(待产室)、产房、新生儿护理室于一体;另一部分是在天津医科大学中心妇产科临床学院进行。医院是国家级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天津市助产技能与母婴急救模拟实训中心,为学生技能培训和练习提供了保障。
1.3 优质的教学师资团队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助产学教学团队教师努力实现角色转型,积极学习和探索。团队教师包含临床医生、临床护士、助产士和护理学院专职教师。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同时掌握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精心挑选内容,合理设计,投入到教学视频的录制中,并结合最新的临床指南和工作要求,不断地完善教学规划和内容,为线上线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扎实的理论和培训技术 护理学(助产方向)本科生选用的教材是由天津医科大学中心妇产科临床学院陈叙教授主编的《助产学》(2017)。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先进的临床指南和思路,并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团队教师承担过全国和天津市产科、新生儿科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和考核工作。无论是从教学的基本功还是临床操作技术,都是非常过硬的。大多数教师都曾获得过国家级及市级奖项。
2.1 潜心打造慕课建设,改革医学教育模式 经过教学团队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助产学》课程共有32学时的教学内容录制视频,总时长311.4分钟,每个视频5~20分钟。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加入了3D动画、图片及短视频等元素。课程已于2018年分别在超星尔雅平台和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对校内和社会开放。线上资源除教学视频,还有该章节的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课程习题、教学拓展资源等。
2.2 开展《助产学》在线课程,探索线上自主学习模式 在校内平台中,分为课前预习、课上讨论和理解以及课后测验和拓展3部分。教师在开课前1周将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课程测验、课程相关拓展知识。学生依次完成学习任务,有不懂之处可以在讨论区留言并自行寻找资源解决,课上教师发起在线答疑和讨论,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课前自学时提出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投票、问卷、抢答、选人、参加讨论等课程活动,调动学习主动性。课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完成课后测验,教师批阅后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平台数据的挖掘,教师可以实时监督学习进度,并有效发现学习问题,管理线上学习。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仍可以回看教学视频。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正常分娩、产后出血、羊水栓塞、新生儿复苏等急救演练等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内容,团队教师在医院的助产模拟实训中心录制演练过程,人员、用物、场景等均为实景录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在线学习利用网络优势,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例如分娩机转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步骤、画图、模型演示整个过程,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感觉和真实分娩过程衔接不上。线上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将3D动画、真实场景与教师讲解相融合,完整且连贯的呈现分娩过程,助力学生理解,从而解决教学难点。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式灵活,且内容和形式更易于接受。
2.3 标准化病人进课堂,创造课堂中的模拟医学 《助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技术要求高。目前,学生在助产实验室中能够完成包括产前检查、产时外阴清洁与消毒、正常分娩、新生儿照护、乳房按摩、产后会阴冲洗等模拟操作练习。作为助产专业学生,接产及侧切缝合技术是从业基本功。在正常分娩及侧切缝合的实验课中,团队教师于课前将相关操作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提前预习,安排4学时的时间线下讲解并示教,另安排4学时的时间,两人一组,利用牛舌练习模拟会阴侧切缝合技术。在学期间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实体组织上进行缝合、剪线及配合,为临床实习做好过渡;同时学生可在线反复观看操作视频,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是必备技能。传统操作训练中,学生对着模型,自问自答,没有思考和应变的练习,导致进入临床后发现与病人沟通时语无伦次、无从开口。为此,在学校教务处支持下,助产学教学团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引入标准化病人,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设计案例脚本,在教学中模拟临床场景及常见问题,使学生早期接触到“真实的”病人,锻炼人际沟通与团队配合。在期末实验考核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模拟病史采集、产前检查、健康指导以及正常分娩的情景,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变和临床思维能力。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完成各项任务,并结合标准化病人的反馈,找到自身的不足,加以完善和提高。
3.1 在线课程设计整合 在线课程虽将传统教学数字化、移动化,从教学资源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和安排仍有再次整合和开发的空间。在线教学不仅仅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辅助者和同伴。助产学中有的教学视频内容过于书面化,讲解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不够深入浅出。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认知的主动性以及学习内容之间紧密的衔接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2 在线学习支持服务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借助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是需要监控和管理的。自我效能较高的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多渠道、多角度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向着学习目标努力;但也有一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传统教学的惯性中,无法快速适应在线自主学习,需要借助于老师的帮助。对于个性化的在线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有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优化教学反馈环节,提升教学服务辐射面,这将是未来在线教育教学的一个挑战。
3.3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对于助产这一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线下的实际操作练习必不可少。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信息化技术、标准化病人等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模型练习和考核方式,为助产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产程、接产、缝合、人际沟通等模拟环境,同时与线上理论学习相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体学习体验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扩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进入临床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高效的适应和发展。
随着在线课程的普及,结合线下课程优势,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会成为主流。助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培养坚实的临床思维和技术能力,为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今后的临床实践做好衔接,同时为培养适应现代助产学发展的后备人才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