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活动与深度学习的融合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探

2021-09-13 19:25常永侠邓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化学核心素养

常永侠 邓伟

【内容摘要】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活动中把人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一个更完整的角度去理解化学、 学习化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 化学 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挑战化学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主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从宏微结合、变化守恒的视角,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思维方式,解决综合复杂问题,获得结构化的化学核心知识,建立运用化学学科思想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1,2]。在建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学习社区组织了一次“守护文化遗产,科技与传承”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活动的过程

开展以“守护文化遗产,科技与传承”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富有特色的科技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开展实施:

实践活动一:举办文物知识讲座及主题宣传。

实践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方法。

实践活动三:让学生实地探访花戏楼。

实践活动四:让学生对文物保护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二、深度学习的过程

学生走进花戏楼看到了花戏楼三绝之一:铁旗杆,目睹了无头鹤。锈迹斑斑的景象就在眼前,学生感慨万千,产生了强烈地保护文物的念头,萌发了一探究竟的种子。为了探究金属器文物的除锈方法,教师按这样的步骤引导学生:首先,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记录阅读笔记;其次,把学生分组,每组分别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再次,走进实验室,完成相关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完善实验报告;最后,汇总各组的实验报告,得出金属器文物锈蚀原因和除锈方法。把活动成员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完成四个探究实验:机械剥离法除金属器表面锈、用化学方法除金属器表面锈、探究用电化学原理保护金属器的方法、探究铜器锈蚀的原因。针对这四个实验每组同学共同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组内分好任务每人执笔完成一个实验报告。学生部分实验报告如下:

探究活动一

实验名称:机械剥离法除金属器表面锈的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使用物理的方法除去铁器上的锈

实验原理:借助小刀或者毛刷利用外力清除铜器文物表面的锈迹,达到探究恢复和保护金属器文物的目的。

实验用品:小刀(1把)、软毛刷(1把)、砂纸(1张)、镊子(2只)、棉花团(1包)、手套(1双)、纸张(若干)、铁器(1件)

实验操作步骤:

(1)根据需要摆好实验器材;

(2)戴上手套,一手拿起铁器,一手拿起小刀,用小刀在铁器表面轻刮以除去其表面的粉状铁锈或其他杂物,并使刮下的锈粉落在平铺于桌面的纸上;

(3)用软毛刷刷去未脱落的锈(根据所用铁器的不同决定擦拭多少遍,通常2~3遍即可擦净);

(4)用镊子夹住棉花擦去未脱落的锈(根据所用铁器的不同决定擦拭多少遍,通常2~3遍即可擦净)。

思考与讨论:

(1)在进行物理除锈法过程中要动作熟练、轻巧,不能损坏金属器文物的表面结构;

(2)有的金属器形状特殊,用小刀刮锈的力度可能不容易控制;

(3)有的金属器是螺旋状的,所以有些地方小刀无法刮到,只能用刷子和棉花简单擦拭;

(4)实验发现即使是小刀刮过的金属器还是锈迹斑斑,很难使金属器恢复原貌。

探究活动二

实验名称:用化学方法除金属器表面锈的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

(1)探究用化学方法去除金属器表面锈的方法;

(2)对比物理除锈法和化学除锈法的效果差异。

实验原理:

Fe2O3+3H2SO4==Fe2(SO4)3+3H2O;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实验用品:脱脂棉、玻璃片(1片)、小烧杯(2个)、蒸馏水(适量)、镊子(1把)、金属器(1件)、H2SO4溶液(3%~5%)、饱和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步骤:

(1)把用物理除锈法没有除干净的铁器放到玻璃片上(避免稀硫酸腐蚀试验台);

(2)用镊子夹住脱脂棉蘸取稀硫酸涂抹铁器,发生的化学反应:

Fe2O3+3H2SO4==Fe2(SO4)3+3H2O;

(3)等把铁器表面的锈清除干净后,用干净的脱脂棉蘸取饱和Na2CO3溶液涂抹铁器,以除去残留的H2SO4溶液: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4)用蒸馏水将处理后的铁器冲洗数次;

(5)与用物理方法除锈的铁器对比,比较哪种方法的除锈效果更好。

思考与讨论:

(1)用稀硫酸擦拭过后,发现铁器表面有气泡,应该是硫酸与铁器反应生成了氢气。所以用化学除锈法应该严格控制酸的浓度和用量,避免对金属器造成二次腐蚀;

(2)使用化学方法有上述不利因素,该法应该用于对除锈要求不高的物品上;

(3)實验过程中用到大量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本着“绿色化学”的实验态度,应对废液做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4)对比物理除锈法,化学除锈法虽然操作严格,但是效果更好,实际运用中应根据需要综合考虑除锈方法;

(5)本实验为什么不用盐酸和NaOH溶液?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而NaOH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探究活动三

实验名称:探究用电化学原理保护金属器的原理

实验目的:

(1)利用原电池原理保护金属器;(2)利用电解池原理保护金属器。

实验原理:

(1)原电池的正极不参与化学反应,使被保护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以达到保护目的;

(2)电解池的正极通常不参与反应,使被保护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以达到保护目的。

实验用品:大小相同的铝片(2片)、铁片(3片)、饱和NaCl溶液(适量)、电源(1个)、电解槽(1个)、水槽(2个)、开关(2个)、导线(若干)

实验操作步骤:

(1)取一块铝片和一块铁片,适量饱和NaCl溶液和开关,用导线连接形成原电池;

(2)取另一块铁片放入适量饱和NaCl溶液中;

(3)取最后一块铝片与铁片放入适量饱和NaCl溶液中,连接电源和开关,使铝片与电源正极相连,铁片与电源负极相连,组装好电解池;

(4)打开开关,等待24小时后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与讨论:

(1)通过本次实验探究我发现2实验中铁片腐蚀最严重的;

负极:Fe-2e-==Fe2+;正極:O2+4e-+2H2O==4OH-;

(2)实验1是利用原电池原理使铁片作原电池的正极以达到保护目的,但是实验发现铁片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腐蚀,查阅资料得知原因是此实验中铁片与饱和NaCl溶液接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可以把正负极分开在两个溶液中进行。其次,这种方法会牺牲原电池的负极,在实际操作中尽量使用廉价易得的材料作负极;

(3)实验3中的铁片最完好,因为它是与电源负极相连作电解池的阴极被保护,但是也有轻微的腐蚀,原因也是与饱和NaCl溶液,不能避免被腐蚀。

探究活动四

实验名称:探究铜器锈蚀的原因

实验目的:探究铜器锈蚀的条件

实验原理:铜器锈蚀的原因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

实验用品:铜片(4片)、玻璃片(4片)、蒸馏水(适量)、植物油(1袋)、棉签(若干)

实验操作步骤:

(1)取4片玻璃片依次放在实验台上,用镊子把4片铜片分别放在玻璃片上;

(2)给上述铜片分别标上序号;

(3)给1号铜片不做任何处理,2号铜片用棉签蘸水涂抹,给3号铜片涂抹植物油,4号铜片涂抹植物油后再沾水;

(4)给四片铜片拍照以作后续对比使用。

思考与讨论:

(1)实验完成后四十分钟还没有明显现象,因为铜的活泼性不太活泼,所以短时间内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

(2)24小时后2号沾水的铜片有被腐蚀的迹象,但不是很明显。因为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2Cu+O2==2CuO,该反应比较缓慢,在水分子作用下速度可能适当加快。其他三片铜片没有明显现象;

(3)48小时后2号沾水的铜片被腐蚀程度和24小时后差不多,可能是水分挥发导致,所以又再次给2号铜片沾水。但是4号涂抹植物油后再沾水的铜片表面发现有绿色沉淀物生成,因为植物油里溶解了更多的O2和CO2,所以4号被腐蚀速度比2号快,2Cu+O2+CO2+H2O==Cu2(OH)2CO3。1号和3号还是没有变化;

(4)72小时后2号沾水的铜片被腐蚀的非常明显,锈迹斑斑。4号有更多的绿色沉淀物生成,1号和3号没有变化;

(5)得出结果:为了保护铜器要放在干燥少氧的环境里。

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1.通过联系文物专家进行文物知识趣味讲座,普及文物保护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物古迹,璨烂文化,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激发学生对文物及文物保护的兴趣,提升文化自信、自豪感,增强文物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素养。

2.通过网络与文献检索查阅文物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文物的分类,文物保护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文物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素养。

3.通过实地参观探访文物古迹——花戏楼,学会欣赏文物,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文化,了解花戏楼目前的文保措施及危害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4.通过模拟文物修复体验,实验探究,培养了同学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考察、收集、整理资料,搜索、处理和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方面的素养[3]。

四、小结: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活动中把地方人文知识与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一个更完整的角度去理解化学、学习化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4]。举行化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积极参与,产生情感共鸣;其学习结果更强调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文献】

[1]胡尚生,赵玉珍.基于深度学习的化学实验优化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5):17-19.

[2]王磊,魏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化学教育,2018,39(9):48-53.

[3]叶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4):40-42.

[4]孙叶,王伟群.地方文化背景下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化学教与学,2010,(5):6-9.

【安徽省省级课题:《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实践研究》(编号:JK19112)】

(作者单位:1.亳州市第三完全中学;2.亳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化学核心素养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奇妙的化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