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内涵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不谋而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良好平台,二者共荣互促。文章浅要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从中得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07-03
【本文著录格式】陈灏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07-108,118.
五千年的底蕴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共荣互促。如今的中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空前发达,在国际舞台举足轻重。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新时代更应该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民族传统文化是联系民族情感,团结民族力量的纽带。二者相伴发展既有助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也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一、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分析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二者的互促共荣既有利于中华民族团结发展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包含多样性、交互性和聚合性。这些特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相互促进的基础。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是有56个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各异且瑰丽,向世界呈现出百花齐放“大花园”的景观。[1]例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在音乐上有杰出地位的“侗族大歌”文化,在美食上享誉中国的回族文化等。上述例子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的产生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人口基数大,人口分布不均。物质条件在文化产生和发展中意义非凡,领土广袤但交通不便,再加之各种自然、地域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格局。其次,中华文化的独特(稳定性与包容性)属性使然。比方说《敕勒歌》展现着草原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点,之后被后世广为流传,此外还有一些农耕文化和渔猎民族的文化等,这些风格不一的文化不断发展共同组成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在发展期间虽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还体现出包容性的特点,此种包容性展现在与别的文化交流期间可以接受和吸纳其中的一部分,有助于各民族的互相交流与团结发展。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交互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借鉴、互为补充,逐渐形成“大花园”。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纵观其发展历史,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中的主流。民族传统文化的交互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该特点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關:首先,不同民族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例如古代马绢互市和茶马互市等。其次,文化的发展性有助于中华民族往来,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文化的学习和转化,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民族愈发团结。各个民族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全盘照搬,而是结合本民族的特点与实际情况,适当地吸收外来文化,推动自身良好发展,摒弃不良内容,令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异彩纷呈。在当前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加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主张在尊重差异的同时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聚合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包含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血脉。其中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一统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3],深刻体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就会发现无论是爱国主义、大一统观念和尚和合的思想始终引领着中华民族即使历经百年分裂依旧走向聚合,逐渐发展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刻下团结奋斗的历史记忆,留下民族团结进步意义的文化符号。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多样化风格但其中所包含的聚合性深深铭刻在中华儿女的骨血中。新时代更应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和合内涵,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唤起共同历史记忆,传递民族团结进步信息。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促进存在内在逻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在创新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切实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互促共荣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包括的人本、诚信、正义、仁爱及尚和合等内涵,富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断代,与此同时诸多因素正在冲击着民族传统文化,使得现有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在教育中整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有机会面向更广大的群众,不仅可以让更广大的民众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寻找继承人。还可以通过民族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唤起各民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不但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延续创新还可以让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民众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让全体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前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如此,各民族的团结进步还可以构建共有的民族精神家园,创设适宜文化繁荣创新的环境,令民族文化更具时代特点的新内涵。[4]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果因循守旧是单调的,需要依托现代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推陈出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能强行进入各民族的文化空间,它需要与传统文化在沟通互动中获得认可,在时空和价值上关照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因素。[5]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果可以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将会事半功倍,成效斐然。一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若在充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的场所举行,不但可以用语言对民众进行教育,还可以给教育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在民族博物馆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范。民族博物馆是大学生接触民族传统文化的桥梁,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在民族博物馆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但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还带同学们走进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多感官的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少参加过民族博物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同学认为此次活动使他们精神愉悦。
三、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启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机结合既发扬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又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文化的底蕴。发挥巨大的正向引导作用,从而树立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进程中,留下了历史悠久、意蕴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单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让我们在世界激荡的文化浪潮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6]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理念,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文化如同空气,无形中浸润着每一个中华儿女;文化具有稳定性,即使时代变迁也难以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感意志和价值追求。新时代不但要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认同是心理活动,团结是现实行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是要深化认同,将认同转化为团结的行动。[7]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因此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大众传媒,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想深入贯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先要深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不竭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统民族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在民族团结教育中,需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和引导,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确保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后发展而来的[8],延伸了三个自信的内涵,解释了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间的联系,扩充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指出文化自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同时指明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向,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入新动力。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本永恒的教材,不管是在个人的追求方面,还是在社会的进步方面,都有必要让我们用心树立,充分彰显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进程中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9]优秀民族文化是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有力抵御外来的不良思想。新时代要树立起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意识,根据时代特色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统民族文化底蕴。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发挥双重作用,不但可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还可以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发挥校园文化教育效应,宣传民族文化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民族文学或民族手工艺品,组织学生到当地进行学习,和当地民众展开沟通和交流,体悟各民族独特的灿烂文化。收集各民族的神话故事、寓言、童话、诗歌和谚语等,通过文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文化。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团结的精神,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故事演讲,民族舞蹈、歌曲比赛等活动,借助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10]此外,学校还可以把民族节日和相关的影视资料当作载体,让学生观看各类视频,例如云南映象和多彩贵州等,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立民族服装展示日、民歌对唱日等活动,让学生身穿民族服饰,歌唱本民族民歌。这不仅可以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还可以吸引其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这样的方法推动民族团结,令民族团结进步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和谐优化的联系,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新时代应当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路径,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參考文献:
[1]李晶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民族团结关系探析——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视角阐释[J].新疆社科论坛,2018(6):89-94.
[2]崔雅琴.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0(10):38-39.
[3]韩士海.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及现实意义[J].大连干部学刊,2016(11):56-60.
[4]杨秀芝,孙明福.利用传统节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效能——兼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32-37.
[5]蒋珍莲.论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协同生成[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2-37.
[6]施晓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5):23.
[7]何娟.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
[8]刘小炼.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9]孙珉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9(3):97-99.
[10]代宏丽,敖日格乐.论中华传统文化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价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论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6):17-20.
作者简介:陈灏月(1997-),女,山西忻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