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笑
对一些人而言,七月末的回忆是属于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的。
如果父亲还健在,相信在这七月里也会想起那些存储在他记忆深处永远抹不掉的沉痛。
唐山大地震那年,父亲杨克现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的采编主任,他是新华社奔赴灾区第一批记者中的一员,也是同一批里最后一位撤离唐山的记者。
父亲在世时一直保存着在唐山的采访本,那是他在余震不断发生的现场,在散发着罹难者尸臭的地方,在时间和环境都容不得从容时写下的几十万军民争分夺秒抢救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文字。地震十年后父亲翻看采访本,发现那些潦草的笔迹和速记符号连他自己也辨认不清,可是震撼人心的救灾场面却从被泪水浸染而洇开的字迹里不断地跳跃出来。
地震发生时父亲正在值班,当得知震中在唐山,灾情十分严重后主动向总社申请去救灾前线,总社当天批准了父亲的请求,并指定他担任唐山地震报道组的组长。临危受命,父亲连晚饭都没顾得吃就出发了。
虽然石家庄相距唐山只有四百多公里,却因桥塌路毁和四面八方去救援的车辆导致交通拥堵不堪,心急如焚的父亲在三十号半夜才到达唐山。一夜无眠,他将云集于震区的新华社记者组织起来,在七月三十一号的早晨,二十三名文字记者和五名摄影记者组成了新华社唐山地震报导组。
父亲在《悲痛采访录》记录了报道组成立当天,他们在非常简短的会上确定了将要关注的问题:“整个唐山地震灾害严重程度;干部和群众在灾害面前的情绪;抗震救灾中碰到的和可能碰到的问题;解放军进驻唐山参加抗震救灾的情况;全国各省医疗队到达的情况;全国物资和支援的情况和问题;唐山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各分支机构的情况和联系方法。”
随后的日子,父亲和记者同事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在遍布瓦砾的街头,在残垣断壁的厂区,在煤矿,在农村,不分昼夜寻访着救死扶伤的英雄事迹,他们接二连三的报道,记载了人类抗灾的奇迹,鼓舞了唐山人民重建家园的决心。他们同时通过内参反映了灾情的严重程度;提出迫切需要大型起重机和吊车;呼吁从吃,穿,住,饮水,医药等方面的援助;及时提醒预防瘟疫;促请为制止开滦煤矿地下水位上升而急需的大型抽水设备;并建议及早解决居民冬季住房和取暖等问题。他们发表的三百多篇公开报道和一千多篇内参不仅涵盖了救灾中几乎一切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构成了建国以来绵延时间最长、最为悲壮的新闻系列。而他们艰辛的采访生活,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灭顶自然灾害的人无法想象的。
唐山大地震,仅仅二十三秒,一座工业城市被夷为废墟。通讯,供电,交通,供水全部中断。没有发报机,没有对讲机,铺在膝盖上写好的稿件完全靠电话线路发送,一条救灾专线,发一篇三四千字的稿件中间被十几次紧急电话打断,完全不像网络时代的今天,借助手机瞬间可以把消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由于没有准备,新华社记者在唐山灾区最初的日子风餐露宿。父亲说,多亏了救灾部队,他们有了遮风挡雨的帐篷,有了马扎和椅子,还能领到一碗热粥。
最初几天的日子是这样的:
“强烈的地震,将一切自来水供水设备破坏无疑。炎热的夏天,水,显得更加珍贵。最初人们尝到的是地面流散的雨水,坑里的积水,最后连游泳池的水都喝干了。我们还算幸运,不久就有了修复后的井水吃。然而,水井周围遍布着地震遇难的无名尸体合葬的墓群,雨水渗入地下,浸泡着那些腐烂的尸体,又渗到吃水井里,井水被严重污染了……为了工作下去,为了抵御各种传染病,我们每天不得不大口大口地啃大蒜,不少人视力都模糊了……”
没过多久,父亲感觉他们这些来救灾的人看起来也像震区的灾民了。
当夏天过去,第二批记者陆续补充进来后,新华总社通知父亲交接工作后撤离唐山。父亲说,“交代完工作,我忽然感到那经过紧张战斗的身躯和兴奋亢进的头脑全部疲劳不堪了……”
连续战斗在唐山四十多天,人民记者的责任心是支撑他内心的精神力量。
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记者,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见证过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晚年时也常写些往事回忆的随笔。唐山大地震是父亲很少提及的话题,也许是回忆太沉重,所有的记忆都永远留存在那本从唐山带回来的泪迹斑驳的采访笔记里。
我因为年龄关系对那场地震已经没有多少记忆,只记得父亲的匆匆出行,母亲追着车送去大蒜。和姐姐说起来,她说记得父亲要去唐山灾区,来不及吃晚饭,母亲赶着时间煮了茶叶蛋,等送走父亲,才发现忙乱间茶叶蛋还在厨房的桌上没有带去。
唐山地震后,新华社河北分社幾乎所有的职工都轮流去了灾区,负责工业战线采访的母亲也在八月赶去了唐山。
那是一个炎热的,没有大人管的夏天,我每天跟着大孩子们在院子里玩,挖知了,爬墙,爬树粘知了……晚上睡在院里统一搭的地震棚里,每家之间仅以蚊帐相隔。少不更事,没有恐惧,一个自由快乐的夏天存留在我记忆里。
记得父亲终于回来了,忘了他是怎样的疲惫不堪,只记得带回给我们的两块压缩饼干。
移居加拿大已经二十年了,我一如过去的每个七月想起那个没有大人管的夏天,想起我的父亲,想起他讲过的采访往事。趁记忆还鲜活,在唐山大地震四十五周年前夕匆匆记下这段心情文字,致敬英雄的唐山人民,也怀念我参加过抗震救灾新闻报导的父亲。
愿世间无灾难,一切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