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

2021-09-13 11:53徐晶周晶吕庆涛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网络环境

徐晶 周晶 吕庆涛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网络环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对当前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是对长期教育格局和体系的重构。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落实“三全育人”成了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68

1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其复杂性、自由性等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引导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1.1 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联网以其自由性和开放性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他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具有许多新特点,他们视野更广阔,想法更新奇,所以在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内容,而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课程需求,将书本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专业课的学习和马列原著的学习、时政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起来,这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共享开放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合理构建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以达到协同教育,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渠道,也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方式,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新媒体的应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优势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距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灌输方式及不变的教育内容强化了受教育者的受支配地位。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许多高校采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拉近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互动,使主客体双方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园内形成亦师亦友的教育关系。

1.2 消极影响

第一,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即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教育的机会基本都是在课堂上,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获取信息,这在一定影响程度上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第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这就要求高校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媒介进行宣传和引导,这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

第三,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网络覆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方说,一些网络上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些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弱化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的文化理念和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网络大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控制范围内,并且有可能与高校教育工作中原始内容有所冲突,这对高校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 “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2.1 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指的是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而言,全员教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全程教育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周密安排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2.2 意义

第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理念围绕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把人才质量作为育人的重中之重,强调调动校内一切育人要素,抓好高校网络思政课堂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综合教育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学校大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觉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第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和模式,建设高水平大学。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进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能力素质提高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全育人”理念以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高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教育模式。“三全育人”理念强调高校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师生进行互动,通过运用公众号、教育网站等一切教育要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将高校育人大环境中一切因素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网络环境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