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试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2021-09-13 22:26韩延明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扬雄理想

韩延明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一、材料分析

试题内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者,一是避开了时事热点;二是淡化了写作情境;三是回归新材料作文,不再考查应用文体写作。情理之中者,一是材料引用古人名言,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高频主题;二是关注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及人生规划,彰显家国情怀,凸显核心价值;三是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

题目立意高远,古今融通,设计精巧,意境深远,富有时代气息。从传统文化中找题材,高举立德树人、责任担当大旗,巧妙规避热点跟风,避免了宿构套路。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的“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匠心独具。题目意在教育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将国家“大义”放在首位,厚植家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呼唤融为一体。命题的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题目都没有设置写作障碍,每一位考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人人有话可说,充分体现了命题的人文关怀,有利于考生消除陌生感、紧张感。

写作任务的设置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将语文素养与学生健康成长、青年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写作指令及要求简洁而富有启发性,限制性与开放性有机统一。

二、情境任务分析

情境任务主要有两项:第一项任务是限定了“当代青年”这一写作对象。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当代青年既要提升自身修养,也要恪守道德准则,更要担当国家责任。谨防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第二项任务是“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对写作内容作了限制。写作时要做到结合自身实际,强调“我”的体验和感悟,思考“我”应怎么做。拒绝投机宿构和套作,谨防泛泛而谈。

思路导航

立意角度一:追求高远理想,理应“义”字为重

1.理论材料。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2.事例材料。东汉末年,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焚香礼拜,结为兄弟;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生前总说自己活了“两辈子”:为党工作一辈子,为民服务一辈子。

立意角度二:实现美好理想,“心动”更要“行动”

1.理论材料。墨子:“口言之,身必行之。”高爾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更重要、更珍奇了。”巴尔扎克:“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2.事例材料。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于是率领子孙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个“禾下乘凉梦”,经过育种人员的不懈奋斗,如今已经美梦成真;毛相林坚守偏远山村43年,带领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抠出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立意角度三: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雅宏大理想

1.理论材料。西塞罗:“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司马迁:“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欧阳修:“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2.事例材料。张定宇被确诊患有渐冻症,双腿日渐萎缩,但舍生忘死,心系患者,从死神手中挽救无数重症病人;张桂梅心中有大爱,创办免费女高,12年间,帮助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抗美援朝时,王海率领“王海大队”,与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终得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优秀作文

传统文化  理想灯塔

陕西一考生

传统文化,我们并不陌生。然而面对扬雄的巧喻,我不禁感慨良多,陷入了深思。

理想追求,我们并不陌生。然而面对扬雄的巧喻,我不禁茅塞顿开,陷入了深思。

扬雄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古圣先贤谆谆教导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将“大义”作为奋斗目标,再积极不懈地行动,理想才能变为现实。斯言,信哉!

从牙牙学语到粗懂诗文;从信心满满到彷徨徘徊,我曾深深地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此我动摇过,失意过,绝望过。而扬雄的忠告犹如黄钟大吕,一语惊醒梦中人!

我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犹如彼岸旖旎的风光,山巅奇异的云海,可望而不可即。如今,迷惘的我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我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我的行动还没有达到铿锵有力、俯视一切的力度。理想之舟要靠汗水汇成的江河载着你“直挂云帆济沧海”;攀登的勇者要靠毅力和信念才能饱览“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的一生,因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而精彩,而令人回味无穷。那么,应树立一种怎样的理想,才不虚此生?怎样让理想变成现实,才终生无憾?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这样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这就是绝佳的答案。修养品性,涵养美德,立下宏愿,矢志不渝,自然事遂人愿,理想才不会是幻想、妄想。诸葛亮“修身”“养德”,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子云“修身”“养德”,才能遏成帝奢靡风气,开西汉文章先河。

善于“修身”“养德”,才能说有义之言;善于“修身”“养德”,才能做有义之事。君不见,2020年初,疫情肆虐之时,钟南山院士心怀大爱,呼吁市民在家安居,自己却不顾安危,逆行武汉;君不见,袁隆平院士心系苍生,倾其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君不见,吴孟超院士德技双馨,“肝胆”相照,为党工作一辈子,为民服务一辈子。他们“修身”“养德”,终于化作民族大义;他们为理想而战,让百姓“医食”无忧,国家繁荣富强!

相比之下,血气方刚的我在追梦路上曾经彷徨、迟疑,甚至怨天尤人,是何等的汗颜!趁着风华正茂,修养身性,完善自我,向着既定的目标,风雨兼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才是我辈青年应有的风采!

古圣先贤的忠告犹在耳边,有识之士的义举似在眼前。为了心中那个神圣美好的理想,让我们谨遵教诲,见贤思齐,用行动书写无悔的青春,用成就报答我深爱的祖国!

名师说法:

1.条理清晰明朗。这是一篇优美的议论性散文,为了论证“修养”“大义”“行动”与“理想”之间的关系,从“我”的“动摇”“失意”“绝望”说到诸葛亮谆谆教子;由古代圣贤说到当代三院士,紧紧围绕“修身”“养德”“理想”条分缕析,深刻剖析原因,在对比中强化主旨,让人一目了然。

2.内容丰富充实。文章援引的资料翔实,既有对试题材料的引用,又有古诗文名句的引用;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既有古代先贤的教诲,又有当代院士的义举;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又有科学家,真可谓旁征博引,包罗万象,堪称“猪肚”。这些经典素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令人心悦诚服。

3. 表达文采斐然。开篇亮明观点,语言优美,可称“凤头”。末段照应上文,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堪称“豹尾”。纵观全文,大量使用排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极富气势;长短句、骈散句交错使用,语句灵动而富于变化,让读者在明道理、知是非的同时,享受到美的熏陶。

知是非的同时

陕西一考生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理想”就是终极目标。要想顺利成行,享受成功的快乐,就必须备好行装:目标、修养和行动。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不懈努力,通过努力我们才能履险如夷,所向披靡。这犹如扬雄所言之“靶的”,倘若无的放矢,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如是。钟相起义,高呼“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经济平均、政治平等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高举“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大旗,抗倭驱蒋创伟业,建党安邦富黎民;袁隆平胸怀“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泽被世人,国士无双。目标为理想指明方向,目标成就了一代伟人,完成了一项壮举,创造了一个奇迹。

目标已定,自当牢记初心,砥砺前行。然而,无论世间哪条路,都不可能一马平川。当前途遇阻时,唯有如扬雄所言,“修身以为弓”,凭借至高的修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能避险滩,战恶浪,“踏平坎坷成大道”“柳暗花明又一村”。

蔡元培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叶嘉莹终生专注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虽然她一生颠沛流离,然而无论是在沦陷区的北京,还是在流离失所的台湾,抑或漂洋过海到加拿大,她都孜孜耕耘,忘我地传播文学之美。她认为人应当有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叶嘉莹正是凭着这样的修养、品德,在逆境中如春蚕吐丝,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织就天机云锦,熠熠生辉。

反观自己,常常是取得一点成绩,就目空一切;听到一句表扬的话,就得意忘形。然而一场考试不理想,就长吁短叹,意志消沉;一个心愿未达成,就悲观厌世,抱恨终天。心中缺乏定力,说到底是自我修养不够,难胜大任。

虽然,有了精准的“罗盘”,有了充足的“食粮”,但“目的地”离我们还很遥远。只有迈开矫健的步伐,才能一步步抵达心驰神往的终点。

事实证明,心动不如行动。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吾辈青年追求理想,应不止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因为理想变成现实,靠的是永不止息的跋涉,独辟蹊径的开拓。天才少年曹原正是凭着不懈的探索,最终发现了石墨烯超导效应;国测一大隊两下南极,7测珠峰,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公里,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血水汗水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河山。他们用行动成就梦想,书写传奇。

通往理想的征途上,用目标引路,修养保驾,行动奠基。如此三驾齐驱,无往而不胜。理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名师说法:

1.行文逻辑严密。开篇提出备好“目标”“修养”和“行动”三个行装,紧接着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路径层层展开论述,文末再次回扣关键词,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在论述目标、修养和行动三个部分之间,运用巧妙的过渡语段,将前后内容自然衔接在一起,使全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无懈可击,表现出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充满思辨色彩。文章不是单纯、孤立地从“理想”的角度行文,而是从“目标”“修养”“行动”与“理想的实现”四者的关系入手,可以把前三者形象地比作“三驾齐驱”,他们地位不同,价值不同,但有一点相同 ,那就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他们犹如鼎之“三足”,密不可分,一齐发力,共同撑起“理想”的大旗。

3.体现自我意识。题目要求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作。无论“说古”还是“论今”,作者时刻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的身份,“反观自己,常常是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目空一切……”“吾辈青年追求理想,应不止于空想……”等等,时时对照反省自己,在对比中知是非得失,明如何作为,高度切合题意。

猜你喜欢
扬雄理想
“童乌”未必是人名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隐微写作者扬雄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一代大儒扬雄
《方言》中的“知”与“晓”
龙龙的理想
扬雄《方言》的编纂宗旨与编纂方法论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