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导引及下水示范

2021-09-13 22:26万安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强者弱者作文题

万安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论述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以此赞扬体育精神;引导社会重视体育,认识体育对人成长的意义;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具体审题构思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思考。

一是针对材料谈体育运动如何塑造人和改变人。写作时,考生可以抓住材料的第一层意思“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从材料内容出发,写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让体质孱弱的人变得强壮,让强壮的人变得更健壮。当然,这个写作角度是较为表层的,审题构思不能停留于此。

二是由体育运动谈到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人固然需要“野蛮其体魄”,但更要“文明其精神”。考生可以从体育健身谈到个人发展,谈个人的专业技能发展和思想素质的提升等。同样,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国家要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齐发展,才能真正强大。

三是抓住“启示意义”,谈“强与弱”的转变。人与社会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变化”的,所谓的强或弱都是暂时状态,在主体努力或放弃的那一刻,变化就开始了。所以,在强的时候,主体要继续努力,否则形势就会逐渐发生变化,正如苏東坡在《赤壁赋》中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因此,考生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转化性。

此次作文题材料内容简短,考生容易理解,一般都能下笔写作,但要想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考生得深入理解材料内容,联系自身发展,联系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挖掘。

下水作文

强弱之道  存乎于心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论述的强弱问题,其实并不局限于身体素质。

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人的能力、思想、素养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曾经名震四方的神童方仲永,因被父亲当作炫耀资本而忽视了学习,最终“泯然众人”;曾经力可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恃强逞能、刚愎自用,最终至垓下被围,留下乌江自刎的遗恨;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因不可一世、盲目自信,最终兵败滑铁卢……这些“由强变弱”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则是“弱可增强”的榜样。出身贫寒的他,经历过亲人的生离死别,住过破旧的房屋,有过食不饱腹的学习生活,有过情绪低落的至暗时刻。但环境越是艰苦,越能激发他的斗志,他越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不管是在哪里,在什么时间,人们经常看到他埋头苦学的身影。老师都忍不住感叹:“他的刻苦可以用拼命来形容。”而正是凭借这样的努力,他最终考上了西南大学,后又进入中科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如今在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里担任高级研究员……这样的“草根逆袭”,只是偶然吗?

个人如是,国家民族亦复如是。今日中国的崛起也生动印证了弱可变强的道理。过去中国经历过鸦片战争,有着被日本侵略的惨痛经历;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奋发图强,从蛟龙深潜到嫦娥奔月,从北斗组网到天宫巡游,从大国神器到天河发威……科技托起强国梦,我们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崛起。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让“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不复存在。这样的“觉醒年代”,孰能无感?

生为强者,若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身为弱者,若砥砺前行、历练心智,则弱可增强。小到一个人身体、思想的变化,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共同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强弱之道,存乎于心。

“强与弱”可以说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一个人强壮时不自大,弱小时不自弃,而是一直砥砺前行、自强不息,那么,他就可以成为站在峰顶、笑傲江湖的王者。

点评

本文选择以“强弱之道”来解读材料,阐释“强与弱”的辩证关系。文章多次点明“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则弱可增强”等,中心符合题意。文章内容丰富,素材典型,论证层次严谨,逻辑性较强。

猜你喜欢
强者弱者作文题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弱者
漫画
强者的品质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强者的品质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改革中我不要忘记“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