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雯
摘 要:语文教学中,高效的备课是重要环节,更是铸造优质课堂的基础。如果备课的过程仅仅是一个人的思考,那思维和关注面必然受限,因此常态化的备课以及学校的教研管理,都在积极倡导集体化备课。纵观当下集体备课,空有形式,而鲜有其效, 存在着随意化、虚泛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问题,那如何才能拨乱反正,为铸造高效课堂而助力。本文提出要依托实际教学,提炼统一主题;强化演课再现,展开扎实过程;借助裸备渠道,落实个体价值;注重个人反思,形成个人收获。
关键词:集体备课;推荐策略;问题分析;统一主题 个体价值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语文教学中,高效的备课是重要环节,更是铸造优质课堂的基础。如果备课的过程仅仅是一个人的思考,那思维和关注面必然受限,因此常态化的备课以及学校的教研管理,都在积极倡导集体化备课。纵观当下集体备课,空有形式,而鲜有其效, 存在着随意化、虚泛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问题,那如何才能拨乱反正,为铸造高效课堂而助力。
【问题一】集体备课随意化
很多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一种常态,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要教什么内容,集体备课就备什么内容,看似很具有针对性,但教师备课研究的始终是教学的内容,教师之间共同研究也仅仅是:这一内容该如何解决?即便解决教学的需求,但换作另一个内容,其解读和设计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这种随意化的集体备课,注定了所有教师只能将自己的思维放置在所要教学的内容上,在所谓的研讨和交流中,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少相应的主题统领,更缺乏专一的研究方向,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只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并没有形成教学能力的发展。
【对策一】依托实际教学,提炼统一主题
鉴于上述问题,集体备课就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教学实际,提炼出统一的研究专题,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方向。
首先,这种主题的构成,可以以集体备课成员的能力为依据。一般来说,要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主题,比如年轻教师居多,可以选择以“站稳讲台”为目标的研究主题;成熟型、骨干型教师居多,就可以将主题定位在科研型的层面上;其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应该源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回归于实践。随着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围绕着统编版教材,就设置了一系列的研究主题,比如如何解读和落实语文要素、如何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定位统编版教材中各个栏目、这些栏目都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这些主题就是源自于教学一线的实践性问题,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思考内涵,能够让所有教师都带着问题和设想走进集体备课,不仅解决所要教学的内容,更能从中获取能力的发展。
【问题二】集体备课虚泛化
由于教师常态化的事务繁多,一些零碎的小事、杂事,占据了老师们很多的精力,导致原本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工作,变成了一种敷衍、应付性的工作。即便在当下积极倡导集体化备课下,人们其实已经认识到教师教学精力的有限,试图通过集体备课,提升备课效益,但最终这种形式还是走向了虚泛化。很多教师面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所谓的交流和探讨,其实更多地是触及皮毛的泛泛而谈,几乎都是一些不疼不痒的正确废话。这种虚泛化的集体备课,不仅没有能够解决教学精力被冲击的问题,甚至养成了教师不追问、不深究、不反思的陋习。
【对策二】强化演课再现,展开扎实过程
笔者以为,集体备课呈现出虚泛化的现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思维并没有深入到備课的内容中去,这就改变传统备课你一言、我一语的杂乱无序交流状态,可以在每次集体备课时,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深入解读文本,并就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全面分析,介绍自己拟定设置的板块和设置的相应活动,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可以由中心发言人采用演课的形式,将自己拟定设计的板块和环节展示出来,以更加直观化的方式,将预想中的课堂展现给其他老师观摩,旨在为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老师,提供一个直观性的可供研究与辩论的深度探究空间,更好地展示扎扎实实的课堂结构,从而在集体备课中,形成深入化、过程化的研讨结构,真正助力教师教学能力地不断发展。
【问题三】集体备课形式化
随着集体备课在教学体系中的不断实施,很多教师已经衍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倦,都将集体备课看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能够从集体备课的形式中,形成该有的认知,获取应有的收效。久而久之,集体备课就成为了一种形式,该集中的人员集中一下,该走的流程走一下,至于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并没有人太多的关注。
这种越来越趋向于形式化的集体备课,严重消耗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只会更多地磨损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动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策三】借助裸备渠道,落实个体价值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未能获得展现自我价值的契机,更多地只是坐在那里听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参与感和互动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从落实个体化价值入手。虽然我们积极倡导集体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教师就可以无所事事。集体备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动力,融合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如果仅仅是一位教师的参与发言,而无其他参与者的共同智慧,集体备课就难以形成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要在参与集体备课之前,教师进行自我“裸备”,即教师不参考任何资料,自主解读文本、自主确定目标、自主厘定重点,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自主性设置教学板块。带着自己裸备时的解读和思考,走进集体备课,并在聆听中心发言人的发言之后,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或者补充拓展,或拨乱反正,或建议献策……
由此就可以形成以一个中心发言人为纽带,其他参与教师积极互动的良性局面。要想避免集体备课的形式化,其核心就是要彰显每个参与教师的自身价值,将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成果中,都融入了不同教师的思考和智慧。
【问题四】集体备课功利化
集体备课的本质,就应该是研究、探讨、提炼,是通过集体化的备课形式,激活每位参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献计献策的过程。很多教师其实并没有认识到集体备课“研”的层面,他们总是带着一种功利化的色彩,走进集体备课,并试图通过集体备课,直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这篇课文究竟怎么教、这节课的练习究竟该如何设计,集体备课要直接获取到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运用的做法。
细细考量,如果集体备课是这样的状态,教师就成为了“拿来主义”的奉行者,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和受益者,而不能真正融入到自身的教学思维,其真正的教学能力并没有提升的可能。
【对策四】注重个人反思,形成个人收获
鉴于上述分析,集体备课应该摒弃过于功利化的色彩,不仅要直接获取、运用集体备课的成果,更需要融入自身的思考,要强化自身在教学之后的反思。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任何方法和策略,并不一定合适自己班级中的学生。集体备课中所得提倡的设计和策略,也并不完全适用于自己班级中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带着集体备课的结论走进课堂,更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反应和最终的学习成果,形成巧妙地体验和认知,或者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改进的策略……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在实施之后反思的方向和维度。教师还需要将自己的这些反思,带进集体备课,在下一次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班级中所达成的情况,与其他老师一起分析原因,从而将后续的集体备课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与调整。
很多教师都有一种误解,即集体备课就是上课之前的集中研讨,其实真正研究性的集体备课,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解读文本到交流设计,到课堂实施,到巩固练习,直至最后的反思调整,都应该作为集体备课所关注的范畴和方面,通過实实在在的尝试,获取和收集最为关键的文本信息,从而为后续集体备课更有针对性的研讨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集体备课作为一种独特的备课形式,不能泛泛而谈,需要有专门的主题、扎实的过程、个人的价值和深入的反思,要在凸显个人智慧的基础上,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并在巧妙的统整和融合之中,形成丰富的价值意蕴,助推学生认知能力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小琴.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探究[J]. 课外语文. 202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