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智玲
摘 要:让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以此为在教学中的课程游戏化实践提供理论性的指导方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以及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生处于好动和爱玩的年龄,对他们来说,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数学教师更好地统筹游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使游戏化课程能最大化地发挥形式上的教育意义,让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听课,让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
设计游戏,导入教学内容课前游戏就相当于“开胃菜”,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进,游戏化教学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顺势将教学内容導入,在低年级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根据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课程游戏化的形式,将游戏教学法落实在教学环节之中,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初始环节,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创新,如果教师直接讲课,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可能还会导致学生“漏听”的情况,最终引起知识的脱节。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在各个环节切实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及时将学生的心思拉回到课堂上。所以,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协调游戏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还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将知识掌握,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尾利用游戏,巩固学习内容。一般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的时间,是整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整节课的精华。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也是教师引发学生思考最好的时机。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利用一个小游戏来对整节课收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并通过游戏将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因此,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听课的专注度,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从而达到巩固教学内容的效果。
(责任编辑:胡甜甜)
参考文献:
[1]杨光权. 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学周刊2016(16):48-49.
[2]魏国. 引入游戏元素提升教学实效——谈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J]. 吉林教育,2015(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