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百莉
摘 要:小学生处于初接触数学课程的关键时期,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独立思考习惯,这也是困扰老师的难点。本文对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方法
一、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
(一)重结果轻过程
部分老师的教学仍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在课堂中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在此种重结果轻思考的教学中,学生会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及有针对性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二)重教材内容轻内容拓展
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方式,给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老师的过分干预
实际教学中,老师在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学生在独立发现问题之时,通常会利用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既不利于学生对前后知识的完整构建,也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兴趣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兴趣十分重要。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探寻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思考,促使其独立思考兴趣的提高。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运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问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问学态度”,其实就是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比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复杂的算式“52+19-13+29+6-18+5+28-49=?”,在学生独立计算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个错误的答案,由于此时学生不知道老师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所以会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不自信,主动进入验算,发现老师给出的答案确实有问题,会小心翼翼地质疑和发问,此时老师就要肯定学生,让学生明确主动质疑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由此让学生产生“问”的想法,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具象化教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效果十分理想。比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内容时,学生想象抽象图形的困难较大。此时,如果老师能利用多媒体对图形运动轨迹进行有效展示,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物品,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图形运动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由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培养周期较长,老师要在循序渐进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李小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5):37.
[2]馬亚平.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