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重构策略

2021-09-10 19:45雷鸣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雷鸣

摘要:新时期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思政课程要逐步向课程思政转变,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工作。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存在课程教学体系陈旧、理念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亟须进行系统性改革,合理地安排教学重点,厘清教学思路。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课程体系建设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重构策略,旨在对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视域;高校思政课程;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43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3-0159-02

课程思政不是当前高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不是教学过程中增设的教学环节,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以课程融入思政,将思政渗透课程的教学局面。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突破了课程的界限,使得各门课程中都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教育覆盖到不同门类的课程当中。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存在不足

根据调查,一些高校的思政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3]:首先,淡化专业。一些教师将课程思政看作大杂烩,认为将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专业课程的教育,即可实现课程思政。但实际上,课程思政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高校教师必须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四个自信”等内容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但课程思政的目的,并不是将具有专业性质的课程完全转变为思想政治教学,而是在秉持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应各司其职,从不同的角度发力,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较为陈旧

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融入革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沉淀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汉唐时期形成的大汉族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帝、反封建以及民族独立的革命文化。这些文化一方面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以,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必须要深挖其中的优秀内涵,并结合现代化的时代背景重新进行解读,实现传统的、民族的和时代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接受全面的爱国教育洗礼,强化“四个自信”。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对上述内容落实程度较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没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解读程度不足。

(三)思政必修课程之间系统性和衔接性不足

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现行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线性发展、布局单一等弊端,对于传统理论的阐述关注程度过高,而对于现实问题的回应与解读较为薄弱。四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之间关系及系统性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些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缺少统筹和设计,没有具体的课程开设顺序,而是根据学生人数和师资力量来确定,同时由于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相对独立,很多高校并没有根据教学的规律和不同课程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课程任务。上述情况造成学生在课程结束以后,就将所学到的知识抛到脑后,等下学期上课时,发现知识已经遗忘,造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衔接性不足。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策略

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必须将我国的思政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合理安排教学,从而实现大学思政教育课程与中学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思政课程体系应当坚持以马列主义为基础,将近代史纲要作为教学主线,以“毛中特”作为教学重点,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作为落脚点,将不同的公共必修课之间的关系理清,及时调整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使其更好地融入思政教学,实现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政教育。

(一)思修课程需兼顾心理健康与法律修养两方面

如何实现思想道德与法律之间内容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将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等内容进行较为顺畅的衔接成为广大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4]。高校可以将法治与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相结合,从而与中学的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实现无缝衔接,进而与法治、道德和思想等教学内容实现一体化。尽管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也是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但其目标和任务大致相同。思修课程应该兼顾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与道德教育的灵活性,除此之外,由于高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情况不断恶化,所以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思修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出有利于自己和社会的行为。

(二)近代史纲要应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革命文化

中国的近代史与爱国主义、敬业奉献、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5]。一方面,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开辟新的教学视角,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活力,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近代史纲要中设置专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古代灿烂的文明两方面阐述,重点突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讲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过程中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的英勇事迹。

(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哲学相融合

“马原”课程除了应为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外,还应讲述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尽管根据课程的要求主要为学生讲述马列主义的相关原理,但绝不能忽略中国哲学与马列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两方面兼顾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吸取了中国哲学的优秀内容,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更好地造福中国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融入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等先进的内容来丰富马原课程。

(四)“毛中特”课程适当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的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毛泽东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协调毛中特课程分支之间的关系,平衡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授课时长及教学的篇幅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在课程中增加廉政文化教育、四个全面、四个自信等内容,也可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作为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的组织架构。

(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课程思政既要契合学生的思政需求,也应兼顾高校整体育人的教学目标,提升思政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引导青年学生热爱政治、关心政治。高校应考虑到学生的思政学习需求和育人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特点和实际需求为学生打造一站式的思政学习方案。具体的学习模块主要包括时间应用和理论学习两大方面。思政教师可在思政方案的配合下建立起阶段式的学习记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由辅导员、思政教师和学生本身进行测评,根据学生反映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契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

(六)提高课程评估的科学性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评估应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為主体,建立教评分离制度,建设一支专业的课程评估队伍,具体工作从如下两方面展开[8]:首先,教师层面的质量评估应打破教学效果的局限性,围绕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过程思政的融入效果等方面内容展开,以教师自评、绩效考核及评估团队总评的方式,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促进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案;其次,高校还应将社会服务实践模块纳入总体考评体系,倡导学生回归自我,服务社会,检验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价值属性和社会属性,立足于学校本身,围绕学生、教师、社会等方面开展实践育人的活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指引下,重构课程体系,回归职业人格,使教育更有温度,知识更有厚度,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海鹏,门瑞雪.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45-47.

[2]邢勤锋,何刚,过其欢.课程思政的解构与重构研究———以《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思政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1):105-108.

[3]陈鹤松,陈典.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高教论坛,2020(10):34-36+100.

[4]梁鹏,张华丹,林贤明.《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16):290-295.

[5]王卓.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J].当代外语研究,2020(04):66-72.

[6]林雯.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69-70+74.

[7]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5):90-92.

[8]王高迪.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路径探析[J].商情,2020(01):212.

(荐稿人:钱黎,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