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韵味在语文

2021-09-10 13:04胡艳婵
武魂·智慧课堂 2021年1期
关键词:讲解品读语文味

胡艳婵

摘要:“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因此,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本文觉得,语文味可以从这五个方面体现:在文本中体现;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体现;在品读中体现;在教师精彩的讲中体现;在学生有创造性的练中体现。

关键词:语文味;文本;品读;练习;讲解

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

一、语文味从文中来

“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因此,文本是体现语文味的根基。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体现:感情浓烈的适合情感教育;形象生动的适合审美熏陶;语言丰富的适合品味语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从文本入手,从文本特点入手,在课堂上发挥自我个性,彰显自我风采,让学生体会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幽默美、文化美,那么“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了。

不同的课文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教学感悟时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金色的草地》、《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写景的文章,教学时可在充分感受美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数星星的孩子》、《小摄影师》都是写人的文章,教学时可侧重人物精神品质的熏陶和感受。有的课文构段方式独特,如《秦兵马俑》、《颐和园》,适合习作的指导和学习;有的课文语言特别优美,如《秋天的雨》、《夹竹桃》,适合细细地咀嚼品味。因此,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特点,在课堂上把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溢了出来。

文本是学习教学的根本,只有抓住了它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语文味从读中来

“语文味”从何处来?“读”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其意皆若出于吾口,其情皆若出于吾心”。语文要读,但是不能死读,呆读,要读得有层次,有方法,有实效。

首先要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如一位老师教第五册的《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是怎样的蒲公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就不难了,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有的说很神奇,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可爱、有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答案就不一样,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这样的读就充满语文味了。

然后是有感情地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读,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

三、语文味从品中来

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那一句句貌不惊人的句子、一个个看似呆板的文字可不是简单冰冷的符号,它是有温度的、有内涵的。只有静下心来,沉入期间,才能深谙其中的妙不可言。贾岛作诗用“敲”还是用“推”的故事,后人深感佩服创造了“推敲”一词,至今这一美谈成为遣词造句的典范。教材中类似的句子比比皆是,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

除了抓关键词句,还可以在对比中品味。教《颐和园》,在朗读“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我就让学生多次朗读,看看有什么问题。在比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语文味也就出来了。

四、语文味从讲中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似乎谈讲色变。可是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都离不开一个“讲”字。百家讲坛,语文味浓不浓?所以,我一直以为课堂上的“语文味”首先要源于教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文化思想底蕴。

贾志敏、靳家彦、王菘舟等名家的语文课,尽管教学风格各异,但他们本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着较为深厚的中国文化思想底蕴;如果教学流于浅层面,缺乏个性,没有内涵及深度,就会使学生学无所思,学无所得,更不用说去思考、去探究了。

其次,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

当然,教师的语言功底、文学素养绝非一日之功,所谓“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五、语文味从练中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只有训练了才能掌握知识。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恰当,就要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这就要求老师有一双慧眼,要在课文中找出各种训练点。例如,学生学完《鸟的天堂》,懂得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后,要求学生仿其写法,写一篇作文《校园一角》。通过仿写,学生内化了这些写作方法,把校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描写出来,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赞美和依恋。

学生在想象中,更体会到台湾青年的意志是多么坚定,奉献精神是多么伟大。还懂得给予是多么快乐。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语文味就显现出来了。

语文味存在于语文教学的时时刻刻,只要你去发掘,去体会。你也会和学生一样被语文的博大精深,浓浓韵味所感染,会深深地爱上语文,爱上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17.2。

[2]程少堂.語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Z]。

浙江省金东区澧浦镇中心小学 321000

猜你喜欢
讲解品读语文味
浅谈革命纪念馆讲解工作的认识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丢弃“正确的废话”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如何做好数控加工实训工作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