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珍
摘要:人处于社会大环境,整个社会就是“大语文”。在高中学段,学生会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他们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积极学习语文知识,把语文中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情感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教学实践和课堂呈现中始终贯彻核心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课堂呈现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的教育。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专家们在思考,教师们在思考,所有关心下一代培养的人都在思考。通过不断反思,不断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希望落实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能力养成”“全面发展”的主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遵循核心素养养成理念,让学生在高中三年,能够在语文课堂的浸润下,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熏陶下,成为社会“大语文”的感受者、傳播者、享受者。下面我就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进行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最契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性质定位。 “语用”教学观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理念,“语用”教学也成为教师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但多年的课堂观察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着眼于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语用”教学,改善了长期以来理解为主、感悟至上的课堂生态,或许实现了由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的重大变革,但是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因此有大的进步和提升。究其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因此 “语用”教学自身肯定有需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今天,我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摸索一下语言运用方面的诸多呈现。
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内容,它离不开听读说写这四个环节。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继续将这四个环节落到实处,当然也需要对这四个环节进行创新。
一、听一听,品出古韵声
苏教版教材必修四作品《琵琶行》,白居易借叙述琵琶女的美妙的乐曲和凄凉的身世,抒发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谪的悲凄之情。这种悲凄之情可以通过聆听配乐诵读,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感受乐曲中所包含的诗人深沉的情感。在开始《琵琶行》的教学之前,播放高晔声乐作品大型交响合唱《唐风宋韵》之 《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中国音乐的传统,也是古诗词教学常常使用的手段。伟大的古典诗词与今人的音乐创作结合,传达给听众,让现代人据此通古今,望未来,这是一间美丽的教室,这是一段美丽的邂逅。中国古诗词的吟唱古来有之,后人也多有研究。在轻轻切切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结合的审美,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把握古诗词中的诵读节奏,培养学生古韵中审美鉴赏的能力,延伸开去培养学生接触、赏析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词的语言建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性的,诗人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渗透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诗歌特色语言的形成,我们可以在聆听的同时,感受诗歌语言运用中的韵味和特色。
二、读一读,诵出深情意
当代著名作家冰心认为“诗是读出来的”。因此古诗词教学中就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朗读时间,让他们在读中入情、读中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而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文字被转化成情感丰富的声音,学生通过诵读在语言感知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学生对作品内容领悟、思维情感的把握更为丰富,对文章理解也更为深入,并且这些东西会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在写作及说话过程中使优美句子能够自然流露。
苏教版必修四中李白的《蜀道难》,是一篇充满了奇观瑰丽、大气磅礴的诗歌。这首诗歌意境深远,豪迈抒怀。是一首很经典的状物言情的诗歌。它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串联全文,有节奏,有气势,在早读时可以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位置的“难于上青天”的节奏和韵味。课堂理解时,穿插进“峨眉巅”、“地崩山摧”、“天梯石栈”等巍峨的山势以及行进的艰难,增强蜀道之难,学生通过朗读琢磨出气势,在有节奏的诵读中把握诗人在蜀道上的心态。读完开头段落,品味下文的“飞”、“度”、“萦岩峦”、“坐长叹”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山势之高、度越之难,以及人在蜀道上的慌惧之情,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难》的诵读可以让人感觉到诗歌的神奇魅力,也可以让人感觉到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的别有风格。我们在诵读时一定要把作者的豪气表达出来。把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表达出来,让人产生联想,然后达到美的听觉,美的想象画面,感受到诗歌带来的享受。
古诗词是文学审美中较有特色的板块,课堂上的诵读除了感受诗歌的节奏,更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才会吸引、陶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动凝练的古诗词,意境清新深远,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熏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能进行心灵的洗涤和美化。
三、说一说,说出小新意
虽然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朗读和背诵诗歌,但是把诗歌放到高考题中来进行鉴赏和考查时还是让不少学生丢掉了分数。考试得分低让不少学生对诗歌鉴赏题望而却步,有些学生甚至直接选择了放弃。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学习诗歌时,更多的是加入参考资料中对诗人和这首诗的理解,再加上教师对此的片面想强调,缺少学生对它们的多元化解读。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诗歌鉴赏题时,要帮助学生拨开眼前的迷雾,重拾他们做题的信心,可以采用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多说说,多解读,不一定要完全停留在诗歌的内容和诗人呈现的单一思想上。
李煜的《虞美人》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些都是前人对这个 “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的评价。其实除了这些标签之外,李煜身上可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说他的勇气,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气,是史所罕见的。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说出李煜身上很多我们平时不太关注到的人性,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在“词别是一家”中,《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都体现“愁”,在课堂呈现时,可以让学生一起说一说“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离别难舍”“家国之憾”等愁绪在诗歌中的呈现,让彼此探讨“愁”的程度,“愁”的意境,“愁”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说出了自己的个性,说出了文本的新意。
四、写一写,写出雅韵文
现阶段学生的作文存在种种弊病,如内容贫乏、语言苍白、缺少真情实感等,该如何使学生写出人生的感悟、爆出真实的火花?其实,古诗词中蕴含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引导。
学生可以通过对经典古诗词反复地强化诵读,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丰富积淀、增加人文底蕴,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都是诗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用敏锐的眼睛去看,用聪慧的耳朵去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才会千古传诵。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丰富多彩,脱离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体验的写作教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运用古诗词的课堂呈现,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接触生活,触动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让学生意识到“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从而走出无病呻吟的泥潭,使学生逐步掌握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本领。
古詩词作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成长。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带着鉴赏的“有色眼睛”,通过让学生大量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的灵活运用,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境美,有意识地继承并让它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让这些优秀的古风雅韵,成为他们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让优秀的文化得到传承,并让其得到创新的机会。
绍兴市上虞区丰惠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