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疫情时代,众多高校为应对疫情的冲击,陆续开展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这不仅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对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作出了新要求。回应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视质性的多元评价模式,回应了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参与主体所关心的问题,为评价者提供其需要的信息,并及时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释与说明,有助于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在总结回应性评价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回应性评价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回应性评价;实施策略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导致高校未能如期开学,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下,各所高校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顺利实现了在线教学。后疫情时代,为应对疫情的反弹,各高校在保留线上课程的基础上,兴起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热潮,而如何保障线上教学质量,落实线下教学评价与质量评价,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线上与线下课堂的有机融合,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它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应该从多角度,通过多元价值观去审视。回应性评价是一种多元的质性评价方式,有助于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参与主体改进其教学质量。基于这种观念,笔者从回应性评价内涵与特征入手,探究回应性评价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独特之处。
一、回应性评价
回应性评价是由国外教育学者斯太克(R.E.Stake)在发展教育评价的外貌模式的过程中,摆脱传统观念中重目标评价取向的桎梏发展而来的。回应性评价作为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历程中闪耀的新星,需要我们从本质上去把握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一)回应性评价的内涵
目前混合式教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评价之间的差异问题,针对高校混合式线上教学的评价,教师可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量性的评价方式如章节测验,但教师在高校混合式线下教学时,由于前期线上教学已经开展了知识的教学,因此线下教学多以问题讨论、案例讨论、心得分享等课堂为主,不难看出量性的评价方式在此阶段就较难开展。回应性评价这一理念是由斯太克在1973年于瑞典的哥德堡市举办的教育评价大会上发表的《计划评价:特别是回应性评价》中提出来的。回应性评价中的“回应”是指评价时为评价者提供其需要的信息,并及时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释与说明。根据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总结而言,回应性评价是指以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参与主体(包括教学实施者、参与者、管理者等)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在牺牲部分测量的准确性上,重视质性评价的一种多元评价模式[1],其有助于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回应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1.体现以人为本
回应性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具备较强的弹性与开放性,回应性评价可促使评价者根据自身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评价设计,并且针对实际开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价优化。同时回应性评价能容纳评价者的不同价值观,为各评价者提供多种价值的判断结论[2]。另一方面,回应性评价对于评价者来说,不是为其提供一个客观的量化成绩,而是在评价中为评价者提供其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由此,回应性评价与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2.重视实际教学活动过程
回应性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描述与解释,为教师提供可优化评价的信息,因此在回应性评价中特别注重活动的过程。在回应性评价中,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再主导评价,而是转变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评价者能根据具体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目标进行处理与加工,能较好适应线下教学过程中多元探究课堂的多变情况。
3.突显多元价值观
回应性评价中的多元价值观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回应性评价表现为允许评价者根据自身的价值判断设计自身需求的评价方式;其次,由于弱化了以往评价结果的标准性与客观性,回应性评价允许评价结果的多样性与主观性;最后可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回应性评价可采用个案研究、表现性目标、随意取样、观察、多方听证等方式进行评价。回应性评价作为一种多元价值观的评价模式,其本身并不排斥其他评价模式,而是注重多种评价模式互相融合与补充。由此,回应性评价为高校教师提供了自主空间,在高校教学强调丰富过程性评价的背景下,提供了充足的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支撑。
二、高校混合式教学开展回应性评价的意义
(一)有助于“结果”与“过程”的融合
受传统三维目标的影响,国内对评价的设计模式更偏向于目标达成式评价[3]。目标达成式评价是一种根据预定的目标判断目标达成程度的评价模式。依据传统的三维目标对高校混合式教学课程进行较为细化的目标设计,为混合式教学评价提供了较强的便利性与可操作性。但由于传统的三维目标是基于目标达成模式的评价设计,教师对教学结果较为重视,却缺少了对评价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在线下活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标准答案的方式给予回应,导致评价结果过于客观化。随着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对教学过程越来越重视,在高校专业认证体系的指导下,高校的教学评价设计模式需要新鲜血液的融入,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回应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过程、重情景、重问题的评价模式,它的融入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落实高校强化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要求。
(二)有助于“量化”与“质性”的统一
量化评价过度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过度的量化评价可能使学生与老师陷入成绩的桎梏[4]。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也开始取消百分制,但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追求分数的本身,而是在于如何看待量化分数的观念。适度的开展量化评价融入质性评价,增加量化评价的客观性,使每个分数对学生都有意义。回应性评价因其较强的容纳性,有利于在评价中达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互相补充,从而促进高校课程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发展,在继承传统评价优点的基础上,尝试更多的评价方式。
(三)有助于“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的优点,但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许多院校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活动仍存在脱节问题,如线上数据分析程度低、线上线下规划性不强、线下重复教学等问题[5]。不同教学方式的评价要素差异,造就了评价方式存在适应性要求。针对混合式教学,其线上线下不同阶段的教学评价存在差异性,单一的量化评价如章节测验、纸笔测验等,在目前混合式教学的背景下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一是学生较为反感从而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需重复地对课程教学知识点设计较多的应试题目,这样增加了无效的工作量。因此,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放宽其评价体系,适度引入质性评价,在线下教学环节设计回应性评价,将学生与教师关心的话题与问题,列为评价的要素或拟回应的关键点。这类评价的要素或关键点可来源于线上教学时学生討论的主要问题或是课程延伸的主要话题,由这些在线上课堂产生的要素组成活动化与讨论式的线下课堂,教师可设置学习档案袋,做好课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合理分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回应性评价在线下课堂的开展,有助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有利于线上与线下评价的互补互助。
三、高校混合式教学开展回应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学生发展设计评价目标
回应性评价在设计评价时并未抛弃对目标达成的需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开展回应性评价时,需要对所授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加工。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实地观察,收取评价对象的实际信息,根据实际反应的问题进行目标加工后,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依据评价者关心的问题对评价的方案进行设计与改造。混合式教学中的回应性评价设计尤其要注意目标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在素养上的继续发展,按照传统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方法来设置学习预期达到的目标在线上教学时比较适宜,但线下的活动式与讨论式的课堂存在较大的机动性,因此针对线下课堂开展回应性评价时,教学目标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如对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话题,可按照思维的结构,从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等水平设计评价的要点,对不同学生的思维结构进行评价性的回应,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再学习。
(二)增加评价过程的学生参与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教学评价忽视学生对评价的参与,导致评价目标的空洞化与评价过程的形式化。在评价中难以体现对被评价者的人文关怀与实用性。因此,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回应性评价时,需注重学生对评价的参与,使评价落实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使评价更具实用性。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线上与线下课堂对学生参与的程度与质量要求更高,并且混合式教学亦给学生、教师与教学管理者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网络平台,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后台数据中心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混合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学信息的双向流通,这同时也为评价过程提供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课程教学的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科目课程上素质能力的再精进,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有助于其反思自己从而改进学习,最终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评价的结果注重全面的判断
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回应性评价,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结果中的“分数”观念,而是将“分数”赋予内涵,从而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能基于评价结果进行有目的的自我反思。因此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回应性评价时,应注意其评价的结果能全面应对评价双方对结果的需求。混合式教学中的回应性评价可适当地引入分数机制,但不能全然以分数来评价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线下讨论课与活动课中的评价结果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有效且有深度地继续学习,因此引入分数可以促进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水平,但最终评价需要落实在评价的个案分析,在档案袋中为学生提供可供参与的指导性意见,满足不同教学主体对评价的需求。
小结
总的来说,高校混合式教学中开展回应性评价,有助于线上线下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改善混合式教学中过于重视量化评价的局面。回应性评价的引入既是对传统教学评价的补充,更是对传统教学评价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72,416.
[2]Stake,R. E. Program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J]. Boston: Kluwer -Nijhoff Publishing,1973.17.
[3]杨启亮. 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11.
[4]沈小碚. 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与问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98-103.
[5]索成林.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2):25-27.
作者简介:范航宇,男,汉族,1993年出生,四川乐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地理教育教学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