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津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和知识应用生活化,来探讨数学生活化教学对培养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注重生活实践,加深学生新知理解。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智障学生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却很差。因此,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将数学学习与智障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数学感受生活。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教室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形。(2)长方形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并用手摸一摸。学生通过找寻身边的长方形,不仅加深了对这些图形的认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虚拟的故事情节
学生在一个其曾经经历的熟悉的场景下,会长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创设了饭前要准备碗筷的情境,家里一共有4个人吃饭,要拿几个碗呢?学生很快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计算出要拿4个碗。那么要拿几支筷子呢?一个很实际的生活问题就引出了“2的乘法”,而且体现了“2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价值。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智障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智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他们脑子都会转不过来,不会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选择、加工与改造。
1.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
培智教材中有的数据或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显陈旧,所以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教材只是从图比较入手,过渡到数的比较。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运用数的比较。我把《比较数的大小》设计为一节游戏课,利用滚球入洞的球数结果进行比较,进球最多的同学还可以获得一粒糖果;拍球次数的比较,拍得最多的同学也可以获得一粒糖果;跳绳次数的比较,跳得最多的同学也可以获得一粒糖果等等,最后还可以比较一下谁拿到的糖果最多。有得吃有得玩,又可以体验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同学们怎能不喜欢呢?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对于运算不能很好的掌握,但是数学运算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计算器就能帮助智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加法多步运算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超市的购物小票,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购物小票上的价格用计算器计算一下,自己一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再跟同桌说一说。同学们还可以进行分类计算,如生活用品买了多少钱、学习用品买了多少钱、食物买了多少钱等等。这样一节课不仅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有效的进行了分层教学,还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器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差,在培智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能运用单一的“灌输”“填鸭”教学方法,而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唤起智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启发他们从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1.动手操作
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实际操作的情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为书本买新衣”这么一个情景,让学生动手测量一下不同书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下来,放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测量的数据去给书本买书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测量,检查一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厘米”在生活中的用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品德。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测量其他的学习用品,把测量的结果跟班上的同学分享。
2.多媒体辅助教学
借助現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声、形的方式,以智障儿童容易感知的视、听形式出现,将静止的对象活动化、生活化,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细致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可以用电脑制作一组由三角形组成的各种物体,又可以出示生活中一些包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图片,而且用电脑把物体中的三角形画出来,凸显出来,像自行车的车身、屋顶、小旗、金字塔等等。这样,智障学生就能很快的把三角形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联系起来,从图形的角度去看周围的事物。
四、注重生活化的知识应用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空间中反复学习,在社会实践中重复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1.数学课堂,增设数学实践活动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乃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且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准备了很多生活用品、食物、文具等,整齐地摆在课室里,制造了一间“小超市”,同学们分别扮演着顾客和售货员。扮演顾客的同学拿着人民币去挑选自己想买的东西,根据物品的价钱给钱,扮演售货员的同学要看顾客给的钱对不对。之后还可以延伸到买几种商品,用加法计算一共要付多少钱;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互换;所拿的人民币够不够买这些商品;要找回顾客多少钱等问题。购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利用数学的课堂,让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家校配合,在生活实际中学习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把每天的教学内容与家长沟通,并让家长帮助进行强化。例如学习数学了数数,可以在放学的过程中,家长一起与孩子数一数要过多少个红绿灯才等到家;学习了“图形”,可以一起找一找家里的物品有什么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学习了“克、千克”,可以称一称妈妈买回来的菜;学习了“厘米”,可以一起测量家里每个人的高度等等。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挥家长的力量,强化数学的应用。
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对于我们配置学习的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的教学只有立足于智障学生的实际,满足他们的需求,发展他们的身心机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情感,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才是成功的教学,有效的教学。配置学习的教学要以人为本,这里与多种形式的生活实践活动,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回归到社会。
(作者单位:东莞启智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