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系探究

2021-09-10 07:22:44陆庆娜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陆庆娜

摘要:本文分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泰勒原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有吸收借鉴泰勒原理,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目标制定时重视哲学和学习心理学基础;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同时本文分析了语文课标中多维度目标对泰勒原理中行为目标的超越,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探究,以期为丰富语文教育的理论认识、健全语文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泰勒原理;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76-02

泰勒原理诞生于“八年研究”会议期间,泰勒描述了该原理的主要思路: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1]泰勒原理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力的教育流派的思想和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多要素,形成了严密的课程编制程序,是一个简洁明了的课程开发模式。因此,泰勒原理自诞生以来,便成为课程编制中主导的课程范式,当然也深刻影响了我国语文课程的编制。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泰勒原理的借鉴与吸收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语文教育的内容愈发综合和丰富,语文教育及伴随社会发展带来的语文课程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作为指导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开发的文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泰勒原理之间有很深的渊源,本文将两者做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泰勒原理,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析泰勒对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阐述可以发现:首先,泰勒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关于教育目标从何而来,泰勒原理中给出了三个寻找方向,这三个方向分别是: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必须研究学习者,确定学习者受教育前后的行为变化[3]。为了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应遵循以下原则:学生必须实现目标行为的相关经验;必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学生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等十条原则[4],这些原则皆能体现泰勒原理立足于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泰勒原理提倡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其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开始之前要预设理想目标,目标制定者要设法了解学生的需要,泰勒提供了两种确定学生需要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确定理想目标和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差距;第二种方法就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2]。教师的职能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而确定学生的需要,便于教育工作者构建情景,吸引学生参与进而实现教育目标。在教学中,反对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牵引力,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课程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二)关注哲学与心理学基础

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时,学校的课程安排、师资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把教育资源集中在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目标上,因此就要对繁多的教育目标进行再次筛选。泰勒认为筛选教育目标的参考标准有二:其一是教育哲学,其二是学习心理学。

一所学校所信奉的教育哲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指挥棒。泰勒认为不同的学校可能会遵循不同的教育哲学,学校选择遵从哪种教育哲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学校应该清楚的表述自己所信奉的教育哲学,并对期待达到的教育目标进行解释,方便以此为参考来甄别、筛选具体的教育目标。

语文教育的理念或宗旨与教育哲学之间联系紧密,丰富的教育哲学是孕育语文教育理念的母体,而语文教育哲学的创新也会拓宽教育哲学的内容。语文教育哲学观属于语文课程本体论层面,它深刻影响语文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路径,因此对语文教育哲学的探讨分析、反思改进对语文教育有着重大意义。20世纪末21世纪初,语文教育的哲学基础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教法主义观、泛语文观、“工具”观、“应付生活”观[5]。众说纷纭的语文教育哲学理论的存在,使语文教育的哲学基础与课程基本理念的关系等成为课标修订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新颖的现代语文教育思潮的双重影响下,语文课程开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也要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道筛选标准是学习心理学。教育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所发生的改变或通过接受教育影响获得的结果。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在哪个阶段学习哪些内容十分关键,只有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当前所处的阶段相适应,教育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泰勒认为,将学习理论作为筛选教育目标的筛子有两个方面的益处:把能通过教育培训实现的和即使通过教育培训也不能达到的目标,以及现阶段就能达到的目标和要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加以区别。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也是儿童接受语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人格的阶段。为了使语文课程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更好地实现课程总目标,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发展阶段为基础,结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设计了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各阶段之间相互联系、螺旋上升。

(三)关注課程改进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泰勒认为任何获取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培训后出现的行为变化的数据的方法,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即要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评价。对语文课程而言,课程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从而使语文课程的设置更趋完善。2011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评价给出了如下建议:“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6];建议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除了纸笔测验外,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目前在小学阶段应用效果良好的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阶段的完整性。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健全评价的机制,才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及时洞察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以便调整教育计划,推进语文教育向着以生为本、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泰勒原理”的超越

泰勒原理的最突出的特點是其目标性,即以行为目标为导向。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教育目标是引导受教育者养成某些社会期望的行为[7]。泰勒原理中“行为”一直是核心概念。但是其过于注重行为目标,也致使难以被考查的思维过程和情感目标被忽视,这一点也引发了不少人对泰勒原理的批判。思维和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不易表现出来。事实上很多语文学习的结果也不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文化的传承提升、审美创造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界对语文教育目标的本质属性认识趋同: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统一,并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聚焦到语文素养的养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6]。其鼓励培养学生积极昂扬、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世界多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注重以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所指向的结果性目标,也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所指向的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在这一标准下,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不仅收获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也在过程中浸润了情感,升华了文化品位,塑造了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泰勒原理通过观察及阐述,以期厘清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编制的原理,其中包含的四个问题也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是编制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时必须回答的问题。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原理影响了后继大批课程专家和学者,并且至今也被学者广泛讨论。

虽然泰勒原理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就业严峻、科学至上的教育宗旨。课程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当时的美国走出教育的绝境,因而其认识简单机械,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但是泰勒原理作为一个理性的分析框架,迄今对课程编制仍有启发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一门学科的课程计划,在遵循泰勒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超越。学界应辩证地看待泰勒原理,以取长补短的态度分析泰勒原理,以丰富语文教育的理论认识,健全语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学海.泰勒原理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J].音乐天地,2015(10):4-7.

[2]申群英,李建华.论泰勒原理对当代教师备课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0):108-109.

[3]吴洁.师范院校机器人课程开发与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4]李娜娜.技术教育与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5]潘新和.语文界“集体无意识”被什么操控?(上)———语文教育、教学观念反思之语文教育哲学观[J].福建教育,2013(Z6):29-33.

[6]崔晶菁.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变化[J].语文学刊,2015(04):117-119.

[7]杨军,李改兰.基于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解读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02):101-103.

(荐稿人:李中国,临沂大学规划处处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系统观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结构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求知导刊(2016年27期)2016-11-07 12:35:13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考试周刊(2016年62期)2016-08-15 17:00:17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尊重,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