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1-09-10 07:22彭洁琴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农村小学

彭洁琴

摘  要:教育之首,以德为先。加强德育教育应从感恩教育开始。然而,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使得他们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严重。要更好地在农村的小学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应迈出的第一步是感恩教育,这也是一项艰巨且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本文结合农村学校小学生感恩思想现状,对造成感恩教育存在的困难及挑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现状分析;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我认为教育之首,以德为先。加强德育教育应从感恩教育开始。然而,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使得他们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严重。要更好地在农村的小学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应迈出的第一步应是感恩教育,这也是一项艰巨且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本文结合农村学校小学生感恩思想现状,对造成感恩教育存在的困难及挑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被迫留守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因隔代教育,亲人与留守学生缺乏心灵的沟通,导致孩子精神空虚,要么比较“溺爱”要么感情比较“麻木”,不懂得感恩。这让留守儿童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懂得感恩的孩子,才会有宽达、善良的心胸,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才能更好的与人和睦相处。

二、小学感恩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缺乏协调统一

农村孩子的教育重任大多数落到了祖辈身上。待在农村的老一辈,无论是其自身的价值观,还是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培养和教育方式上,都不能与学校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甚至相互违背。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溺爱教育。很大一部分祖辈因为心疼孙辈父母常年在外,因此对于孙辈的爱,爱之过度,就变为了溺爱,无条件地满足他们有理无理的一切要求。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为别人着想、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一旦有什么条件不能满足,就会暴跳如雷,行为极端,甚至严重的會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但祖辈对此毫无察觉或不以为然。

(二)感恩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仍以说教式教育、理论灌输为主

农村小学教育设备相对落后,无论是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主题班会等与德育教育有关的课,老师们都以说教为主,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少,后续的关注力度不够,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这种感恩说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效果甚微。

(三)学校都习惯了强调灌输尊师、孝道以及知恩图报等大道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愿望、意志和需要

留守儿童因为缺爱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往往比较脆弱、敏感、任性,认为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若老师一味地强调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他们有些反抗,甚至反感。这种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体会不到感恩的愉悦和精神满足,结果导致本末倒置。

三、加强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的几点策略

针对上述的几点,应做出以下几点应对和改进措施:

(一)加强与农村孩子父母的沟通

因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较多,父母在身边的日子较少。学校不单单要与孩子暂时的监护人建立协调的机制,更要与远在外边的父母建立一定的联系,并且让孩子知晓这些情况。当孩子知道父母虽然在外工作,但对其生活和学习还是一清二楚并且很关心,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一种爱的牵挂,身上萦绕着一种安全感。这是感恩教育的起步,也是德育教育的起步。

开学初我会通过家访或电话访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并做好档案记录。定期与孩子的父母联系,及时反应学生在校的情况。有利于帮助发现留守学生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以便对问题学生制定良好的教育策略,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感恩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方面的目标设定。首先想办法帮助学生懂得感恩,因为知恩才能感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尽可能地去挖掘其价值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找到感恩的对象。

然后,还要引导学生在情感中体验感恩。感恩本身就是一件包含感情的事情,实现感恩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情感体验,促进帮助他们真正实现感恩,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到感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感恩教育的课文,老师必须倾注心思用心备好课,课堂上带着孩子用心去感受感恩之情,一起包含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帮助他们理解其发生的意义和正能量所在,用这种情感去感染孩子,让他们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如在学习《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通过让孩子角色表演,朗读体验,文段分析等,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让学生对感恩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三)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感恩之心

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这是最容易触动孩子心弦,也是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我班开展一些爱心周末作业“帮家人做饭洗衣”、“为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录一个小视频”、教师节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写信、做贺卡、表决心、写诗等)、开展“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互帮互助学习活动等。这些实际行动能够让农村的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感恩,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在一些重大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国庆节.....)里,学校还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感恩主题教育,有一个满满的仪式感,让学生明白感恩的意义。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也可贯彻感恩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其发挥的育人效应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例如校园文化长廊的建设便是很好的体现,真正做到“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四)教师应在平时的德育教学中以身作则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教师应该时时怀有感激之心,使学生真正地感知到感恩的重要,并通过身边事来感染学生,他们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决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这就给学生心灵与行为的启迪,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五)学会运用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模仿的力量实行感恩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们在一次远足旅行途中,向邻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邀请孩子们到果园里去,并拿出苹果和烤土豆宽带他们。孩子们吃完食物之后,向老奶奶表示了感谢,然后又出发了。走了半公里多,孩子们想起:在刚才坐过的地方,一些烤土豆皮丢在了路上没有收拾。于是,一场小小的辩论开始了……最后,在老师的坚决支持下,孩子们决定往回走,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动,他说要歇一会。但是,当他看到其他同伴的行动时,想休息一下的念头就打消了。

在这件事中,老师并没有大段大段地去讲关于要“感恩”老奶奶的道理,而是先通过孩子们的讨论决定。对于某个别学生不同想法的,利用了集体的力量去“说服”他在行动上保持一致。虽然这个學生内心可能暂时会不服气,但是他总会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否做得不够好。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学习自觉性很高,自立自强,心存感恩。教师应该考虑设法让一些优秀的孩子带动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其他孩子,从而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回报社会。因此,我们应该花更多精力去培养农村的孩子感恩教育。从小让他们学会懂恩、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帮助完善人格,更是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只有心怀感恩,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融洽,社会、校园、家庭才会变得更和谐。

参考文献:

[1]陶俊.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J].学园.2013.06(1)

[2]张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1):45-46

[3]闫学.做一个在道德上进攻的人 [J].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2009,01:24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农村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