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苗苗
摘要:初中体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体育教学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应该注重“教学做合一”,从而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该文则是对“教学做合一”的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教育事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是三大核心思想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先生强调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劳力或者脑力,更应该注重“在劳力上劳心”,这一指导思想和当前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谋而合,都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学习力培养健康促进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是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为主。知识方法、学习技巧的传授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知识的教学更多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老师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的输出,而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这一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的体育素养也没有实质意义的提升。
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老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学习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促进素养。健康促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健康知识。学生在掌握一定健康知识的基础之上,就会更加重视健康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前提。其二:健康行为。意识决定行为。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在这一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开展体育训练,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健康的选择,从而养成健康的行为和判断。
二、自治力促进运动实践
所谓的自治力就是通过能动性,自觉性和责任性的综合作用对自身进行约束和管理的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老师所开展的体育项目都是为了这一最终目的,那就是致力于增强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和核心素养。而实践运动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要素。老师应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是重复地组织学生锻炼单一、乏味的体育项目,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比较敷衍,不认真,对体育学习不够重视,对自身的约束和管理不到位。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老师可以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一思想理念贯彻、落实到各个教学细节,充分地发挥自治力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优势。
首先,老师应该从思想层面培养学生的自治力。老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能动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促进运动实践的达成。在长期的训练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做”的意识,使得初中学生动手意识和能力得到实际意义的锻炼。
三、创造力增强体育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包含着思想、行动、价值等创造过程要素,而这一教育思想注重在实践活动当中引导“教”与“学”,最终落实到“做”这一行动上,在“做”的过程当中增强实践精神。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运动当中。比如,老师可以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或者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进行长跑训练,从而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他们学会不怕吃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在这一一系列的体育实践和体育锻炼活动,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透明性精神及进取精神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当中加深对这些优秀精神和优良品质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学生的思想层次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老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要贯彻和落实“教学做合一”在初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以学习力、自治力、创造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健康促进素养,引导学生开展运动实践,增强学生的体育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初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珠彬.基于“教学做合一”的中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5):59-60.
[2]秦玉宁,王嘉静.陶行知的“做”思想与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体系“骨架式”模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