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赵丹
摘要: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创造力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提升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质量,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学策略。借形想象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借形想象主要是建立在孩子对“形”的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孩子对形的想象展开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借形想象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和策略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美术教育;借形想象;教学策略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主要针对三到六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尚未发展,整体处于比较幼稚的状态,上课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事物的热情不能够坚持,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同时具有好奇心旺盛、对色彩和形状认知比较强烈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儿童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引入借形想象教育模式,通过造型艺术活动,帮助儿童增强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认知和体验。教师在运用借形想象展开教育时,首先要明白美术教育的核心意义,进而结合借形想象展开美术教学。
一、借形想象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幼儿的美术活动可以分为绘画、手工、欣赏几个类别,这些美术活动对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借形想象教育同樣是发展儿童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的重要手段,所谓借形想象,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建立在幼儿对“形”的认识和感知基础上的美术活动,教师通过对儿童的这种认知感受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在对“形”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加工和创作,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受欣赏美的能力,提升儿童表现和创造艺术作品的能力,教师在展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时候,要时刻牢记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借助现实生活中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物象,激发学生的感知想象。这一教学理念正是“借形想象”的内涵,借形想象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利用自然和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借形想象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借形想象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自然离不开幼儿对“形”的认知。教师可以从“形”出发,借助丰富的自然材料帮助学生参与创作,借助生活材料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运用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一)借助材料之“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材料包括自然材料和生活材料,是幼儿进行借形想象的基石。教师在展开美术教育时,首先要充分运用材料之“形”,帮助学生去收集素材,展开联想。例如,在运用自然材料时,像自然界的树枝、树叶、小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材料,自然材料本身具有容易收集、来源丰富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来源,同时自然材料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这种非人工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联想和想象,比如,在“刻印章”一课中,学生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萝卜,采用雕刻萝卜来制作自己的印章,这个过程就是对幼儿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而生活材料同样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素材来源,例如,生活中的很多器皿、餐具都是艺术创作的来源,比如“食物变形记”一课,学生可以用面包、饼干等食物来进行创作,通过咬一口,改变食物的大小,或者在面包上用巧克力酱画画,这种创作形式不仅可以玩,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提升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除了运用材料之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提升课堂质量。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引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创作。例如,在《我们去捕鱼喽》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故事,“小猫咪想要去捕鱼,猫妈妈告诉她,你要先织一张渔网”,通过故事创造一个情境,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渔网,这种情景化的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和热情,同时,孩子的亲手操作制作“渔网”,又可以帮助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力。除了情境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因为幼儿的年龄还较小,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不够健全,因此,实地参观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秋天》主题的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梧桐树,观察枫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感悟,然后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借形想象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幼儿的美术教育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作素材,帮助学生对事物的“形”形成初步的认知。除此之外,在幼儿感知和想象形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上保持学生创作的自由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郑文.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