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波林
摘要:通过结合学生已知生活经验转变为生活化物理教学,将会直观展示相关的物理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活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所以本文基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题,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创设生活化教学情节、拓展初中课外知识的三个方面研究,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性教育价值。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016
初中生正处于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方式,将会简化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高度,能够改革传统教学的单一方式,丰富自己的教学表现,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物理作为一门严谨的课程,在物理世界中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理论知识,所以加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物理成绩,也保证了学生科学认知思维框架的建构。但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较短,无法运用高效化的学习方式掌握物理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中弱化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部分物理学困生。那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物理能力的成长,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将物理知识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展现方式,这样不仅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融化与凝固”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与学生已知生活经验相关的视频,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水在零度下凝结成冰”的视频教导初中学生,能够让初中学生理解“水在零度下凝结冰的现象称为凝固,需要释放热量”的知识,以此能够让初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称为凝固”的物理理论知识。再如,教师以多媒体视频为教学媒介,为学生呈现“冰在常温中化成水”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冰在常温下化成水的现象称为熔化,需要吸收热量”的知识,以此能够让初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識的理解,也将更好地唤醒学生探索物质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课程知识,为学生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这样不仅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也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这样将会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程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这也为严谨复杂的物理实验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物体的内能》一课的内容上,其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举出相关事例;了解热量的概念。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上,为学生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环节,如:教师演示“被压缩和拉伸的弹簧有势能,分子没有势能?为什么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逐步引导学生以“类比思维”的方式,理解分子虽小,但是也具有能量。随着学生的认识“内能”,教师在提出第二个问题,探究物体的内能跟那些因素有关。教师可以通过常见的灯泡作为演示,使得学生形象认识和探究问题,如:同一灯泡在发光和不发光的两种情况下,内能是否相同?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的思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此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初中生课外知识
物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生活随处都能看到物理现象,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物理知识,也要推动学生探索课外的物理知识,这样才能多方面促进学生的物理兴趣生成。所以教师不能单单以教材为教学主体,这样将会大大限制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物理知识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该加强物理教学中增加拓展课外环节,以此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见闻。例如,在课下、假期等环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物理兴趣小组,一起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物理书籍,以此增强学生的初中物理知识。如:《物理学史》《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电磁学》等。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意识较差,教师可以形成比赛的举办方式,如:根据《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书籍中,自己制作相关的物理小实验。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物理素养,也保证了学生课下活动的自律性。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研究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节、拓展初中生的课外知识的三个方面研究中,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加强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使用,从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杰.浅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8):22-23.
[2]曲庆浯.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