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俊 林英杰 黄辞
摘要:作为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踢毽子在民间广为流传且深受人们喜爱。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延展视域下,近年来,踢毽子运动在我国小学校园也开始全面推广与应用,并且成为小学生极为喜爱的一项民间体育艺术。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新时期探究乡镇小学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毽子训练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解决途径以及该运动的创新化教学策略展开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毽子训练;教学现状;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90
引言
踢毽子这项运动对于新时期我国乡镇学校的小学生而言,不仅简便易学,而且可以不受场地、人数、器材、时间等客观因素的束缚与限制,能够迅速在乡镇小学以及农村小学全面普及与大力推广。站在运动学角度合理化分析不难发现,踢毽子的技术动作要领中,需要小学生四肢进行通力默契的配合,并且需要小学生结合抬腿、屈体、跳跃、转身等各种运动让自身的脚步、腰部、腿部、颈部等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充分锻炼[1]。在乡镇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毽子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自身身体耐力以及反应能力,还能够全面增强小学生下肢肌肉和韧带的拉伸力与韧性,提高小学生运动速度和身体综合素质,进而达到强身健体、提升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有效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目的。
一、解析小学体育开展毽子训练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毽子训练过程中的脚步移动问题
在新时期乡镇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毽子训练,脚步移动问题通常是全体学生所面临的一个技巧方面的“难题”。灵活多变的脚步移动能够让小学生在毽子训练过程中找到最佳的击球位置,并且能够稳定、冷静、沉着的全面实现各种踢、起、踏、触等踢毽子动作。然而结合乡镇小学生日常体育课堂中毽子训练实际情况来讲,许多小学生并不重视和关注自己的脚步移动方式与移动技巧。经常移动不到位或者缺乏有效移动,结果导致小学生只能接各种正面球,一旦毽子稍有偏离或者存在各种角度,学生则无法有效处理。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改变这种训练状况,体育教师在训练时可选用以下训练方式开展科学化练习,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自身的脚步移动能力:1.两名小学生一组,选用一个毽子进行训练。其中一名学生突然向各个不同方向抛球,由另外一名学生随机化的及时接球。2.通过“米”字形移动步伐加强小学生自身移动综合水平和身体协调性。3.教师引导小学生利用各种步法组合开展科学化、有效化的移动练习,有效解决自身脚步移动问题。
(二)毽子训练过程中的下肢力量素质练习问题
在小学体育毽子训练全面开展和实践过程中,力量素质堪称为小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各种踢毽子技术动作的先决条件与重要基础。在与踢毽子运动有关的各类比赛过程中,针对防守中的快速移动、拦网过程中起跳动作以及各种击球动作都离不开优秀的下肢爆发力。倘若小学生自身下肢力量缺乏或者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实际击球的质量和效果,整个训练也会大打折扣[2]。鉴于此,结合新时期乡镇小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能水平和耐力水平,在具体的毽子训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较为趣味化、生动化的不同训练方式加强小学生下肢力量的综合素质。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连续“跳台阶”法加强下肢力量;利用“鸭子步”,也就是让学生保持蹲姿快速行走30-40米左右进行趣味化训练;利用双人或者多人沙坑里展开徒手单脚、双脚跳;以及借助各种乡镇小学生较为喜欢的体育游戏活动提升学生自身弹跳力与下肢力量。
(三)毽子训练过程中的专项柔韧素质以及协调能力练习问题
结合日常体育教学毽子训练的实际效果和成绩不难发现,尽管许多乡镇小学生从小就接触过踢毽子游戏,并且在步入小学校园之前就已经学会基本技巧和各种游戏玩法,但在较为专项化的毽子训练体系和模式下,大部分小学生虽然练习足够努力和刻苦,但踢毽子的姿势和动作却还是令人感觉“不舒服”、“不协调”。这是因为针对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其自身踢毽子的技术能力和掌控水平与身体的柔韧性及协调能力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尤其是有些刚刚学习这项运动的小学生自身关节活动范围有限,并且柔韧性较差,经常会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小心拉伤或者挫伤,不仅训练效果差强人意而且训练“既费时又费力”。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训练策略与方法提升小学生柔韧素质以及个人协调能力。1.标准站位法,小学生自身保持踝关节内翻压踝、背伸压踝;或者选择自己跪坐在脚跟上,对踝关节进行反复拉伸与施加足够压力。2.坐位盘腿,两个脚的脚心相对,进行压髋训练。3.站桩训练。小学生利用一只脚进行支撑,另外一只脚来模仿内脚背踢球的相关动作。接下来,上体保持一个正确的站立姿势不动,在一分钟时间后进行换腿进而开展反复训练。4.合理化压腿。小学生在正式训练开始前,進行前后左右的踢腿动作,拉伸韧带,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
二、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毽子训练的创新化实践策略
(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踢毽子动作相关技术要领
在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创新化的毽子训练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教会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踢毽子动作的各种技术要领。以小学生最常应用的盘踢为例进行说明。盘踢,通常是指小学生将毽子抛起后,利用自己的足内侧进行互换踢毽子的一种常见式踢毽方法。这一踢毽子法被乡镇小学生最为喜爱和最经常运用。但是该踢法的相关技术关键要领训练过程中,极为注重下肢力量以及下肢的协调配合。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小学生选择踢毽的高度应当适宜,不能过高,以不过自己的腰为最佳高度。盘踢法的动作要领为:小学生在正式开始盘踢前确保自身双脚能够保持自然站立状态。双膝部位微微弯曲之后保持稳定站姿势。接下来,一只手将毽子向上轻轻抛起,在毽子离手高度约30公分左右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当毽子开始下降时,采用左脚站立,并且用自己右脚内侧的二分之一部分将毽子轻轻踢起,踢起的高度不应超过自己的腰部,确保在胸部以下。在毽子踢起时小学生应当尽量保持毽子能够“直起直落”,确保一个身体稳定、平衡的最佳运动状态,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盘踢毽实际成绩和综合水平[3]。
(二)教师科学化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专项素质
针对乡镇小学生而言,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并且自身的身体协调性、空间感、力度感与控制感较弱。因此,想要全面提升小学生踢毽子整体水平和能力,体育教师需要科学化的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踢毽子的专项素质和综合实力。具体来讲,首先,针对单踢毽子进行创新化的教学改进与升级。客观而言,单踢毽子堪称为盘踢毽子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小学生只有在毽子训练过程中将单踢毽子的相关技术和实战技巧全面掌握,自己的盘踢毽子水平才能潜移默化的得到提升,达到应有高度[4]。针对改进方式和策略而言,教师应当教会小学在单踢毽子过程中朝向“低而快”的目标展开具体练习,并且需要动作更加熟练、协调流畅,所采用的踢毽子姿势和盘踢毽子大体一致。其次,全面增强盘踢毽子的教学质量和力度。当前阶段,体育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的结合乡镇小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与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毽子训练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训练主动性。在盘踢毽子训练实践过程中,以下三种踢法教师需要科学化、合理化的传授给每个学生。1.空踢。空踢训练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在没有毽子的状态下寻找自身平衡感以及加强自身基本动作标准度,进而为实际踢毽子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2.悬挂踢。这种踢法主要为了有效提升小学生在接毽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具体踢毽子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许多小学生用力方向不准确,脚部接触毽子的具体部位不充分,结果导致自身踢毽脚的高度时上时下,无法确保一个相对平稳的高度。教师开展科学化、创新化的悬挂踢练习与训练,能够让小学生在毽子被脚踢出之后,借助橡皮筋自身的弹力,增加毽子在空中所滞留的时间,进而找到应有的节奏感与精准化判断毽子不同落点。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移动重心以及移动位置,做好下一个踢毽标准动作。3.一踢一接。针对一踢一接这种踢法而言,体育教师能够借助此方法有效培养小学生接触毽子的正确部位以及提高小学生踢毽子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稳定性。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选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首先采用一踢一接,接下来开展两踢一接,在小学生已经完全熟练动作要领和运动节奏后,逐渐过渡到五踢一接。进而让每个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理解和体会踢毽子的具体方向感、动作力度以及所需节奏。最后,不断夯实连续盘踢毽子的具体教学力度和深度。在此前经过系统化的一踢一接盘踢毽子的相关练习与实践之后,对于乡镇小学生而言,已经能够在踢毽子过程中较为熟练化的掌握毽子高度、方向与力度。接下来,教师需要创建更具难度和挑战性的教学任務,也就是连续盘踢毽子的具体技巧和方式的教学情境。针对连续盘踢毽子而言,这一专项素质和运动技巧必然较为难以掌握且具有一定复杂性。小学生只有经过不同个数以及不同组数的连续盘踢毽子训练的有机结合,并且经过多次且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动作连贯、流畅、标准的最终学习效果。在这一训练阶段,体育教师需要让小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关键性技巧。1.小学生在手抛毽子过程中必须要保持稳定高度,不能太低和太高,以及与自己身体距离过近或者过远,否则对毽子落点无法进行有效判断。2.在用脚迎毽子过程中保持正确姿势以及抓住最佳时机,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确保毽子能够落在自己腰部以下与膝盖以上的正确位置范畴内,进而确保身体摆动轻松自然,让整套动作更加流畅连贯。3.必须要确保踢毽力度能够被自身所有效掌控。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学策略与方式,让小学生能够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能够对毽子的不同落点进行提前准确预判,并且加强下肢力量与身体协调性,有效解决踢不到位或者经常掉毽等各种问题。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连续盘踢毽子教学训练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增加专项训练时间,进而让小学生能够在反复训练和磨合过程中加强接毽子的稳定性和精准度,在训练和实战过程中拥有更加充足的自信心与稳定运动状态,为将来全面提升踢毽子成绩打下坚实的、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乡镇小学体育教学大环境下,全面开展和组织踢毽子训练的实践教学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乡镇小学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质化、趣味化、科学化的毽子训练情境和氛围,力争让小学生踢毽子技巧和水平能够得到质的提升,并且确保乡镇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在未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贤成.创建毽球特色小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体育科技,2011,32(03):112-115.
[2]胡琼惠,卢鹏飞.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体育开展及教学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01):93-94+112.
[3]王兴泽.踢毽子动作发展序列特征研究及案例教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89-96+118.
[4]唐彦,何仲恺,李杰,郝光安,蔡玮.毽子运动简史[J].体育文化导刊,2009(07):144-147.